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地给学生讲“走进农业新天地”,为了吸引学生,老师展示了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表,学生边听边忙着做笔记。
还有的老师干脆给学生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时异常兴奋,思维相当活跃,可一旦进入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或无法实践,或无从下手。
这是记者在实验区看到的几个片段。实施新课程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然而研究刚刚起步,便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内容的开发、目标的设计、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等等。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张华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要体现的是生活世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其意义是帮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关系。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不仅是两门课程,更是两种价值、两种视界,一是学科的视界,一是生活的视界,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只能互补、联系、整合。
基于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选择内容,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应当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过程,注重亲历和体验,通过考察、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
为此专家建议,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学科知识,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节课一节课地“教”,更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即便是以“活动”为主,也不等于有了“活动”就有了高质量的课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它的开展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一定要因地制宜,利用区域优势,根据“就近、便利、灵活”的原则,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点,体现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同时,应当逐步建立起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资源馆,充分利用校内外设施、设备、场地和资源,还可以将校外资源移至校内,比如植物、药草种植园等,为研究提供方便。
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专家呼吁,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他们在活动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实践中的指导非常必要。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不管。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集中教师的智慧,形成协同指导。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精心管理,学校应当根据相应的课题,成立类似学科性质的教研组,由专人负责,加强研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