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教材普遍在“方法与过程”教学上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软件和具体操作步骤则有较大的弱化,这就使得教材的可操作性成为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这对已经习惯把教材当作“软件操作手册”的师生来说很不适应,课堂仿佛进入了一个无助的围城。如何突破这个围城,成为提高学习效益、明确技能训练的急需。
配套光盘、网站历来是各种教材用于掩饰其课堂功能不足的法宝。然而,实际上其提供的资源大都比较宽泛,离教学实际较远,并不能对课堂教学有较好的帮助。只有针对教学实践整合各种资源,让资源更具针对性,才是实用的。但是这种工作涉及到出版社创编人员与教学一线经验的积累等各种因素,并不容易在短期内实现。所以,对于正在面对新课程的广大师生来说,很难轻易借上教学资源的力。
教学参考书已经教条化,这是大家的共识。复述课本般的重点、难点分析,宽泛的教法建议,以及不甚丰富的教案都似汪洋大海般地让课堂教学靠不了岸。再说,新课程本身提倡个性化教与学,教参的意义也就只是局限在观念、思路上了,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参考价值。相反,如果轻易地按照教参去实施教学,往往还受当地机器设备、学生基础、师资状况等不同情况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目前,在校本研究中“学案”逐渐被广泛接受,其功能也日益被拓展。学案就是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案,包括学习主题的选择与分析、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软件选择与具体操作方法等。比如,在讲解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几个小的学案提供给学生去操作不同类型的、复杂的图像加工软件实现技能需求,学生既不受陌生软件的限制,又不削弱技能方法的教学,在教学效率与技术落实上非常便捷、实用。
学案准备起来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主题,通过网站、局域网等发布。学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参考性,对教与学的顺利开展非常有益,对课堂的辅助作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实的支撑作用都是显著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案不要成为“软件说明书”,而是要针对教学过程;学案不要轻易地给出直白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学案不能复杂化、教案化,更不能用学案替代教材,而是让学案起到辅助教材、配合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只有打造个性化的、科学高效的学案,对体现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有益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