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9月13日、10月11日分别刊登了两位徐老师关于如何撰写教案的文章。徐永生老师在《简易教案不妨一试》一文中提出了写简易教案的构想,对一味地要求教师将教案写长写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徐艾菊老师的《教案不妨课后写》一文,观点新颖,认为课后写教案减轻了教案对课堂教学的“约束”力,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笔者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在欣赏两位徐老师观点的同时,也有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故不揣鄙陋,求教于方家。
关于教案的简易与繁琐,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区别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文集》中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她用15分钟时间备好了精彩的一课,想必,她写出来的该是简易的教案了。而她,却又是一辈子都在备课。我们可以想象她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任何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亦然。青年教师由于初涉讲坛,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无法回避稚嫩、粗糙这一现实。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在课前撰写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课后写教案,徐艾菊老师认为:“教案课后写,大大降低了课前备课的书写量,确保了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来筹划课堂准备工作。”不知道徐老师所说的“课后”是什么时候。如果说,甲课文教好后写教案,那么,就挤占了筹划乙课文教学的时间;如果是甲单元教好后再写,那么,就挤占了筹划乙单元教学的时间。不难看出,不管是课前写,还是课后写,总得去写,时间总是要花费的。至于教案课后写减轻教案对课堂教学的“约束”力,那就否定了课前谋划、预设的作用了。
其实,教案的撰写不仅是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服务,同时也是教师个人的财富。教案凝聚着教师的心血,是教师对教材理解、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法选择的文本显现,闪烁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光芒。撰写教案还是一次“预演”课堂教学场景的思维过程。
笔者认为,高效的教案撰写要做好“三篇文章”:
集体备课,在资源共享上做文章。集体备课就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教师本身也应成为备课的资源。有效的集体备课,就要有明确的备课内容,教师要充分地搜集信息,构想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会上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初步商定教学方案。
变更教案,在张扬个性上做文章。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备课小组可以请一人执笔,撰写教案,供全组老师使用。在教案格式的设计上,要适当留下空白,为教师个人修改教案留下空间。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会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互阅教案,在回味反思上做文章。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审时度势,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及时梳理自己的教学得失,在教学方案上撰写教学后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组老师在教学结束后,要互阅教案,一看他人对原教案的变更情况,二看他人的教学反思,三看他人的教学效果。阅读后,还应留下适当的意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丰富备课资源,提高备课效率,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一人撰写供全组教师共同享用的教案,把教师从“笔头官司”中解放出来,节省了备课书写的时间。有统一的教案,而不局限于教法的统一,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互阅教案,合理地借鉴他人的经验与做法,再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又是一次很好的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在实践中反思,在追问中实践,这样的教案撰写就会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