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学校的电子校务。它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一、切实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自觉性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政府效能、提高行政效率、扩大民主参与、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提出了六项战略行动计划,其中一项就是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温家宝总理在对最近召开的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连续几年召开了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对教育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了统一部署。在全国和教育战线电子政务建设这个大背景下,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显得特别紧迫。这对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教育的战略作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求我们利用网络加大政务、校务公开的力度,增强教育政策和举措的透明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接受和使用教育政务信息的广泛需求。在网上设立电子公告栏、投诉信箱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规范教育政务行为,促进教育监督。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有利于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制订了周密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扎实推进。
二、认真分析形势,进一步坚定建设教育电子政务的信心和决心
2002年12月安徽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教育政务信息化工作会议,启动了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安徽省教育厅出台了《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并完善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全省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枢纽框架,形成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电子公文交换试点与实施工作进展顺利。目前,除7个县教育局、1所高校外,其余市县教育局、高校、厅直属中专都建立了内部办公网。市、高校、厅直属中专分四批实施电子公文交换,统一使用教育部“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各市教育局、高校和厅直属中专学校都建成了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了电子公文网上相互传输。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阜阳颍州区教育局、南陵县教育局等实现了内部公文流转和信息交换。安徽省的做法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电子政务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二是全省教育公众信息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安徽教育网作为政府部门和教育行业的门户网站,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是重要的新闻媒体。从2003年起该网站连续四年设立高招咨询平台,今年又进一步将各种招生信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既使考生掌握了知情权,又以信息公开的方式保证招生的公正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关注;该网还实现了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精品课程等网上评审。同时,安徽教育网还充分发挥了教育网站的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安徽教育网为核心的教育网站联盟。
三是开发、整合了一批教育政务数据资源。安徽省教育厅陆续开发和完善了一系列数据库系统,形成了教育资源库群。如学历文凭查验系统,查验范围包括安徽省辖区内恢复高考以来录取的各类毕业生信息,广泛接受用人单位查验,维护了国家学历文凭的严肃性,杜绝了假学历文凭泛滥。如安徽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三级库,实行动态查询和分析,该系统的建立曾为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和核编起到了人员把关作用,教育部在制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过程中,选用该数据库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是教育电子政务安全和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安徽省教育厅建立和完善了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值班制度。开展全省教育系统垃圾电子邮件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对全省教育系统电子邮件用户超过1000个的单位进行了重点整治。
结合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培训的实际情况,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培训规划》,明确了培训的任务、内容等。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应用人员,举办了教育电子政务系列业务培训,如各批教育电子政务实施单位“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初级班和高级班、网络管理人员的网络与关键技术的培训班、电子文件库建设培训班、教育网站建设与规范管理培训班等。
但是,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工作,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和建设效能机关的要求相比、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对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还不够平衡;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存在着统筹协调困难、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信息安全体系还不完备,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还不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总体缺乏,自主原创和互动的资源奇缺;公共服务和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明确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工作
教育电子政务的核心和关键是应用,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我们要加大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力度,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教育应用为核心内容、覆盖全省教育基本单位的安徽教育电子政务体系,促进教育电子政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1.加强对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领导,从思想、组织、人员、经费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电子政务建设,带头学习、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传达和交流信息,做到“多动键盘,少动方向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我厅领导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加强了和社会直接沟通的渠道,收到良好效果。
2.积极推进教育政务业务应用
安徽省教育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以构建教育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从今年下半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将实行国务院公文落地打印的新办法,对电子公文流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教育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建设,大力扩展覆盖面。在市教育局、高校、厅直属中专学校与省教育厅互连互通的基础上,2007年要完成省教育厅与县教育局、中专学校电子公文交换工作。要不断丰富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推动互联互通,使之逐步成为覆盖全省的教育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切实提高教育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全省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初步建成。要利用全省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各种会议,以节省经费;同时要充分利用该系统进行网络教育,举办宣传报告会等等。
3.发挥教育网站的功能作用
教育网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形象标志,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平台。最近安徽省教育厅在《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安徽教育网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所有需要公开的内容都要在安徽教育网刊载”。省教育厅有关教育政策和重要举措、行政许可、招生考试和就业政策、教师职务评审和科研项目,都在安徽教育网上公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通过所办网站进一步扩大政务校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有关教育和学校的重大改革、发展规划及决策程序,涉及干部、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招生考试、教育收费等事项都要在网上公开。要建立教育网站公众咨询服务互动系统,做好招生就业等网上咨询,实现信息收发、网上办事、在线互动等功能,利用网络开展有关教学、科研、职称评审及网上意见征集等业务应用。
4.要加强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要建立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确保在数据灾难等突发情况下教育政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可靠运行。严格执行上网信息审核制度,规范上网信息发布工作,确保网站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实用。特别是要加强网上互动内容的监管,确保信息安全。
5.要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电子政务专业和管理队伍
要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技术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把信息化技术和电子政务纳入干部职工培训计划,并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加以全面普及提高。同时,要通过网络课件(远程教育)、本地培训、讲座、专业进修、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育电子政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电子政务专业和管理队伍,为教育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同时也是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工作。安徽省教育系统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团结合作,共同为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工作而努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