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网络和资源建设好比是教育信息化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CERNET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学术网之一,骨干网带宽达到了2.5G-5G,初步满足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需求。近日开通的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甚至可以向高校提供1G-10G的接入速率,教育网络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时经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努力,我国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也已初步形成。
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以国家牵头、各学校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已经使我国教育资源体系雏形初成。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使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已初步建成国家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库,通过CEBsat卫星频道向西部播送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并已建成了130多个职业与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学素材库,100多个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引进大量国外优质教育软件。
在师范教育领域,全国已开设33门师范教育多媒体网络课程,并已建成150G多媒体文献库和案例库。同时还建成了中国教育政策法规信息网(http://www.cnepl.net)、中国中小学教师网(www.chinatde.edu.cn)两个师范教育特色学科站点。
高教领域的进展最为显著。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上,我国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了3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并在68所高校的140个专业进行了远程教育试点,内容涵盖10大学科门类,开设了8000多门网络课程。
已建成的高校网上合作研究专业数据库涵盖生物、数理、机械、信息、农业、医学、资源、能源、脑科学等领域。已建成的18个基于网络的大学数字博物馆,涉及工美、地质地理、生物、人类生活、航空航天、农业、考古、中医药、建筑等多个专业。
国家直接牵头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令人称道。其中,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包括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1个国防信息中心,包括600多个高校成员。在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由CERNET节点学校牵头,已建立12个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系统和大型中英文全文检索系统。建设了10个世界著名大学和学术组织、107所国际著名大学网站、9个著名国际组织站点,12个国际著名资源库的镜像站点。
在综合性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www.edu.cn)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网站,每日的访问量超过1200万次;中国教育在线(www.cer.net)也正在逐步发展壮大。由CERNET领衔建设的网上学习中心及资源中心,正在逐步建设中。
技术支撑取得突破
对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解决了困扰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开创了东西互动、资源共享的全新网络联合办学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政务信息化、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大学生就业及网络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基础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
四大问题亟需解决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应用及教育资源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网络建设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资源建设和利用?这是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并逐渐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的。也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能得到根本性的发展。
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够,重建设轻应用。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对教师的培训、内部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重视不够。
对此,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程建刚教授也有同感。他用“木桶原理”分析了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他认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证,领导是关键,而资源和应用好比是教育信息化这一木桶中的短板。他指出,缺乏优秀的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的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高效、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他认为教育信息化中,在硬件、软件、应用和管理诸方面,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把“应用”这块“木板”做高。
就这一问题,著名教育信息化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从投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存在投资失调问题。硬件投资超过85%,而资源投资还不到10%。同时,教育信息化应用也存在着观念陈旧、方法单调等问题。
其次,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性。
目前许多资源库容量都超过100G,但记者采访的一些高校教师反映:这些资源并非完全是针对教学优化筛选的,许多资源并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而且资源库的价格不菲,动辄就是上万元。但许多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却发现:将这些资源整合到课件中并不容易,还需要二次加工。这无疑大大限制了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目前的教育资源大多仅仅按照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文件格式进行分类,功能服务也仅仅局限于搜索、查询等最简单的数据检索功能,并未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三,是缺乏标准与规划,技术支撑少,服务不到位。
目前我们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各院校、部门教育资源分散、异构、复杂,采用传统方式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所需周期长、成本高,教育资源建设还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
各种服务公众的资源技术平台及工具匮乏,也客观上限制了资源效应的发挥。更重要的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共享与服务机制,以充分保证资源建设与资源服务的良性运行。
第四,网络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限制了资源建设工作。
由于网络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的缺乏,难以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网络资源制作者的权益锝不到切实保障,极大地影响了网上资源共享。
专家谋划解决之道
面对资源建设中的上述问题,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有关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与办法。
第一,加大资源建设投入,公开发布公共资源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建议,应加大资源建设投入,全国各个学校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教育信息国家级资源库。他指出,目前各个高校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包括数字图书馆、数字体改库、学校政务库等。但如何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资源库,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步骤。为此他呼吁,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变成国家的基本建设工程,将CERNET由原来的科研合作联盟转变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来建设,并在这一平台上公开发布公共资源信息,以形成国家级的教育科研访问基地,使CERNET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支撑体系。
第二,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
专家认为,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为不同教学、学习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咨询服务。
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的根本原则和重要目标,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以应用推动资源建设。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程建刚提出: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来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中,首先要围绕学科知识点,按照学科教学系统化、工程化、标准化,开发各学科专业的网络课程库与素材库;其次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或资源库管理功能,将那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或完成的资源整理入库。另外还要构建开放、标准、易用的资源管理、制作、整合与发布软件系统,实行学校统一规划领导的项目负责制,对资源建设、应用平台设计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统筹规划,并结合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开展教育资源整合的研发工作。
他建议各高校在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要以图书馆数字化工程、课程资源库、网络电子出版为重点,并逐步启动数字档案馆工程,在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建立基础数据库、资源库等,形成高度共享、可靠维护、及时更新、能提供决策依据的数据仓库群。
第四,推进标准化工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宗凯认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应该以标准为纲,纲举则目张。他认为,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标准化的处理之后,可以成为不同粒度的可重用内容模块,从而大大增强共享和复用能力;标准化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其它信息系统之间的接口和互操作也提供了便利。
他说:“虽然我国已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要真正将标准应用于实践,指导业界产品开发,达到规范、统一、方便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目的,仅仅颁布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有效的测试认证手段。”
第五,建立有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张泽认为,要制定网络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实施办法,并形成相应的机制和体制,切实保证制作者权益与积极性,大力提倡高校间合作,共建资源和交流互用,改变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现象,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