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上海市10多所高校了解到,为保证各地贫困新生顺利来沪求学,上海各高校早早启动了帮困助学系统。帮困工作前移是今年最大的特色:把帮困措施写进招生简章;把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学习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在内的各项帮困政策写入《新生报到须知》,随入学通知书一起寄到学生手中;向贫困学生家庭发放《经济情况调查表》等一系列宣传告知措施已成为上海高校的普遍做法。除此之外,各高校还为真正实现贫困生入学无障碍创造着经验。
在同济大学学生处,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老师暑期里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及时回收《经济情况调查表》,经过录入和登统建立起特困生档案库。同时,重点针对偏远农村的新生,老师们逐一打电话询问家庭情况。在发现部分学生因筹措路费而犯愁的情况后,学校还专门将路费或火车票寄到家中。学生处负责人耿政新告诉记者,“我们要让学生还没报到就能体会‘绿色通道’通到家的感觉,即使你身无分文,学校也会送票上门,以解家庭的后顾之忧”。
华东师范大学常年开设的帮困助学咨询热线这些天铃声不断,学校特意安排了10位教师和留校学生接听电话,解答新生入学的各种问题。目前,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准备贫困学生入学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
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句“学费问题不用愁,助学贷款帮你筹”的顺口溜早已随新生录取通知书一起传递到了贫困学生的家中。学校为了给来自贫困地区的新生开启“美好的大学时代”之门,经过六年努力,依托学生事务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终于构建起学校、院系、寝室三级帮困网络,并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基本渠道,以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以帮困奖学金助学金为激励方式,以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以学生系列保险为重要保障”的完善的资助体系。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在复旦大学正倡导着帮困育人新理念,探索“绿色通道”与成才通道的无缝对接;上海理工大学把帮困助学作为研究课题,建立起“解困、育人、成才”分层递进的创新体系;上海大学已形成并健全了“入学绿色通道”、“信息绿色通道”、“助学绿色通道”、“贷款绿色通道”、“自立绿色通道”和“慈善绿色通道”的一整套长效机制;与此同时,上海民办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也正享受着“一视同仁”的待遇。自去年起,在上海市教委与市财政局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解决了上海38所民办高校及行业办高职院校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的财政补贴问题,使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覆盖面在上海实现了全覆盖。
编后
如何进一步把党和国家对高校贫困学子的关爱落到实处,今天本报刊发的来自上海的这条消息,值得重视和借鉴。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党和国家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作为具体实施操作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近几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制和工作程序。只要贫困学子到学校,“绿色通道”就一定会把学生送进课堂。但是,假如贫困学生没有到学校呢?上海的做法是把车费送到贫困学子的家,把帮困助学的关口移到了贫困学子的起点线,接通了贫困大学生求学的最后一段路。
这种为贫困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这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全国教育系统和各高等院校,都要扎扎实实做好高校大学生帮困助学工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