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就业是利用综合服务数字网、计算机、传真机、可视对讲机、便携式电话、打印机等现代化电子技术和通讯工具,在远离中心办公室或生产场所完成工作,劳动者之间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但能通过新技术进行交流。远程就业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尔后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1999年,美国远程就业的人数为157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12.9%;日本的远程就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2000年已达到180万人;欧盟各国为669万人,其中德国远程就业人数最多,有209万人;荷兰是世界上远程就业比例最高的国家,其远程就业人数已占到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8.2%。
就业类型与工作方式是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变化的。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和手工业劳动者转化为产业工人,他们集中起来,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和统一的管理下进行机器化大生产。在信息社会,由于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通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向从事信息知识的生产、处理者转变;从以体力劳动为主向脑力劳动为主转变;从直接的监督劳动向自治、自主劳动转变;从业方式由群体、集中向个体、分散方向发展。不仅在信息产业中,劳动者通过数字网络可以在居住地或其它远离办公室的地方进行工作,就是在传统产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自动化和信息控制技术进行远距离遥控。非常明显,如果说工业化造就了一个集中性、群体性的就业模式,那么信息化将使生产转变为分散化、个体化的行为。
就业模式的形成、演变还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远程就业就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一方面,远程就业是公司吸引尖端人才,提高其竞争力的手段。如,开远程就业先河的英国施乐、ICC和美国的IBM等实力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公司,为了吸引、留住尖端专家,为其创造自由、方便、舒适的工作环境,公司专门为他们提供了能在居住地或家里工作的终端设备,从而招揽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增强了公司的实力,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尔后,其它公司也相继仿效,远程就业便成为各家公司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远程就业还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如:有些公司利用远程就业吸纳临时或兼职就业,从而降低了工资和办公费用的开支;一些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也开始利用卫星网络、海底电缆和光纤技术,将其一部分工作分散到工资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远程就业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治性与自主性、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它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无疑也影响着就业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人们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并且经济愈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愈高,人们的精神需要就愈强烈、愈丰富。美国著名未来社会学家奈斯比特指出,高技术产生高感情是信息社会的十大趋势之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的劳动就是为了生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之后,人们对劳动就会有新的认识和选择:其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幸福。为此,他们不愿意再为特定的工作岗位所束缚,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而以远程就业为代表的灵活就业形式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复杂劳动者,他们的这种欲望将更加迫切,他们的自身条件可能使其更加顺利地成为远程就业者。
政府因势利导的政策也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就业的发展。迄今为止,美国是世界上远程就业最发达的国家,这和美国科技的发展、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政府积极的远程就业政策是分不开的。为了推动远程就业,欧盟委员会自1993年就设计并完成了30多个发展远程就业的共同方案;1997年匈牙利和荷兰政府也相继成立了远程就业协会。日本政府计划在东京、神户等几个大城市建立卫星中心,大力发展远程就业。发达国家鼓励远程就业发展的政策,一方面推动了信息技术及其新产业的发展,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就业模式的转变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远程就业必将得到迅猛发展。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国营企业为骨干的市场经济主体,其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动力和能量将会得到空前的解放,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可能会有爆发性的增长,从而产生较多的远程就业岗位。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过程尚未完成,我们既需要大力发展传统工业,又必须对原有的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一旦这些产业完成了技术升级,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便也会出现许多远程就业的工作岗位。最后,政府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出更多的远程就业机会。
我国还是一个相对落后、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的大国,多样性也许就是我国就业模式的基本特性。从经济的二元性和产业结构看,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会存在着集中性与分散性、群体性与个体性并存的就业结构;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人口数量看,我们既要增加正规就业,又要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从就业主体与知识水平来看,传统的“产业工人”、简单的非正规就业者和知识型的劳动者,基本上构成了我国城市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既具有一般就业模式的共性,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其就业方式也必然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大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特点,必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队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远程就业及自由职业人群的主体。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这种变化,既表明了我国当前就业模式的基本特性,又反映了我国未来信息社会就业模式个性化、分散化的新趋势。■
(作者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