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整个西藏可以说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而到2004年年底,全自治区有各级各类学校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类似于正规学校从0到1010所这样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西藏教育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也是记者日前在西藏自治区采访时最为深刻的感受。
西藏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来西藏之前,我已经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和资料;到了拉萨一看,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西藏有教学条件这么好的学校。”专程到西藏参加中华文学基金会育才图书室捐建活动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说,到西藏来看一看,才能亲身感受到这些年来西藏教育发生的变化。
由于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西藏和平解放前仅有少量的“僧官学校”、“俗官学校”和屈指可数的私塾,主要供贵族子弟学习,人数最多时也不到3000人。而今天位于布达拉宫附近的拉萨中学,不仅教学条件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校学生也已接近3000人。
西藏教育的发展与新西藏的建设是同步的。1951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在进藏途中建立昌都小学,开创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先河。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自治区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据西藏教育厅介绍,目前西藏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日益优化。1010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达48.63万余人。现有高校4所,硕士研究生学科9个、在校硕士研究生117人,本科共设置11个学科、本专科在校生14731人。近年来,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为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结构合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截至2004年年底,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从1965年的3410人增加到29941人,是1965年的8.8倍。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西藏的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1952年至2004年西藏教育累计投入资金约120.7亿元。2004年西藏教育经费总投入23.4亿元,是1965年的674倍。经过数十年建设,截至2004年年底,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农牧民子女入学得到保障
34岁的曲珍是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加措堆教学点的三位教师之一。这个教学点位于海拔4300米的山上,和普通的藏族民居并无太大的区别,距离川藏公路大约40分钟的车程,有些孩子上学要走上1个多小时。曲珍说,这还要算好的,可以通公路,他们县有的教学点只能骑着马上去。
加措堆教学点只有三间教室,院子中间的四五十平方米的空地就算是学生的操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加起来有近60人,没有电视,没有暖气设备。县中心小学的校长说,县里准备将加措堆教学点和附近的一个教学点合并,建得条件好一点,但学生上学走的路却要更远了。
西藏地广人稀,像加措堆教学点这样夹杂在藏族民居中的学校虽然看着不起眼,至今却仍然在保障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帮助农牧民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制度。对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继1985年、1994年、2001年之后,2005年再次提高“三包”经费标准,使“三包”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学年提高到1000元。2001年全国第四次援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财政共拨付西藏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经费达7.2亿元,全区所有农牧民子女都享受政策优惠。“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的全面落实,极大地减轻了西藏农牧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牧民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农牧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借用内地力量培养人才
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记者随意问起身边的一位参加育才图书室捐建仪式的拉萨小学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想到她感到学习“很紧张”,其中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能否进入内地办的西藏初中班。据她说,她们学校学习好的学生大都想上内地初中班,每年就有近30人如愿。
她所说的内地西藏班开办于1984年。当年,针对西藏教育底子薄、与内地差距较大的特点,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家决定北京等省市筹建3所西藏学校,在上海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条件较好的一两所中学开办西藏班,从1985年起招收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学生到内地学校学习。1989年,又在内地开办了西藏高中班(校)、各类中专班。到1992年,西藏内地班部分学生已进入内地高等院(校)学习。现在,北京等21个省、市共为西藏开办有33个班(校)。其中独立设置的内地西藏班高级中学3所,内地西藏高中班办班学校8个,内地西藏初中班办班学校20个,内地西藏班师范院校2所。从2002年起又在内地18个省(市)57所省市重点高中散插西藏初中应届毕业生360余名,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好局面。
开办内地西藏学校西藏班,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中央政府和开办西藏班(校)的有关省市,努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西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承担在内地学习的西藏学生的交通、食宿、服装、医疗筹经常性费用支出。开办内地西藏班(校),中央政府累计拨出基建专款12300万元,各有关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5000多万元。中央政府每年还拨出700万元,有关省市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办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班(校)广大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西藏内地办学工作取得瞩目成绩。20年来,已累计招收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29500余名。现已有2900余名大学本科生、11000余名中专生毕业返藏参加工作,有些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育援藏力度逐年加大
现任拉萨市文联主席的李知宝,1976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只身来到西藏,当起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李知宝说,当年国家号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边远的地方去。正是在这种革命的号召下,李知宝写下了支援西藏的申请书。从环境秀美的江南到气候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坐火车、乘汽车,万里之遥,途经7省区市,历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拉萨。
李知宝说,从小学美术老师到中学美术老师,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充实而有意义。他和同事一起深入基层,为中国文联开展的“朝霞工程”在拉萨选拔了数十名少儿艺术人才。课余时间里,在他组织的课外美术活动小组里,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购买美术材料给学生们用,教授学生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技巧。一批一批的美术爱好者在他的细心栽培下慢慢成长起来,有许多学生甚至被一些美术院校破格录取,有的直接考入各类大学的美术系(班),卓有成绩的有阿旺晋美等人。现在,这些美术人才都已成长为西藏画坛中一批新生的骨干。
像李知宝这样响应国家号召献身西藏教育的大有人在,有许多人至今还工作在西藏教育第一线。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全国共选派援藏教师6800余名。
在人才援藏的同时,中央加大了在各方面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20世纪80年代,中央相继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两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省市采取多种措施,先后两次拨专项资金3700万元和6800万元,用于改善西藏的中小学建设。1993年国家第三次援藏工作会议决定投资4100万元。1994年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援藏工程中教育工程投资为6900万元,改善西藏教育的基础设施。党中央同时制定了“长期坚持、努力搞好、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的教育援藏工作方针。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河北、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分别支援西藏有关地市和中等专业学校。对口支援省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西藏的民族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仅1995年至2000年,各对口支援省市给西藏教育投资就达2.95亿元,选派援藏教师117人次,培训西藏教学管理人员、教师273人次。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至2004年年底,全国17个省市、17个大型国有企业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教育项目188项,资金总额2.37亿元;3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三所高校项目38项,师资援助和培训70人次,援助资金总额达970万元。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下,中华文学基金会为西藏17个县市的118所中小学配备了“育才图书室”,共捐书87658册和电脑80台,近5万名藏族中小学生将从中受益。
民族语文教育硕果累累
在一些藏族学校采访,记者也感觉到了语言上的障碍:有的藏族老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有时只能用笔来交流。这和外界的某些谣传大相径庭。
实际上,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制订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于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藏族学生必须把藏语文列为主课,其它课程原则上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小学藏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中学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其他课程逐步实行藏语文教学。区内大、中专学校藏族学生把藏语文作为必修课,并具体规定毕业生应达到的藏语文水平,否则不予毕业。区内大学、中专和中学的升学考试,藏族学生必须考藏语文。同时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考藏语文。农牧区成人扫盲全部使用藏语教材,把藏语文识字率作为是否脱盲的评估标准。区内师范院校大力培养使用藏语文师资,不断扩大招生。鼓励教师学习和使用藏语文,对能用藏、汉双语授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
1960年7月,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在教育科翻译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西藏教育史上第一个教材编译机构———西藏民族教材编译组,配备编译人员5名(如今已发展为有50名余名编译人员的自治区教材编译中心)。教材编译工作为西藏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全区第一套中学藏语文统一教材开始使用,至1985年,共编译出版教材500多种。从1995年至今,中心完成写作翻译教材和自编乡土教材393种(含大纲、课本、教参、练习等)其中翻译教材252种,新编教材141种。同时还参加了供五省区藏族地区使用的小学至高中汉语教材的编写。目前正加紧编译全区中小学2005年秋季起用的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
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两侧,常常有大块的广告牌,以提示你当地能否接收到手机信号。发展移动通讯之类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地广人稀的西藏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西藏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步伐。
据了解,早在1985年,国家援建西藏43工程之一的自治区电化教育馆正式成立,随后全区各地市同类机构也相继建成。从此,西藏现代教育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蓬勃勃发展起来。1980年以来,自治区电化教育馆对全区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为各级中小学教师运用常规电教设备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制作了《小学藏语文》1至12册幻灯片和录音教材,《小学数学》(藏语)1至12册、《初中代数》(藏语)等一系列录像教材。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西藏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自治区政府审时度势,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副主席担任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电教馆具体负责全区远程教育项目的建设、管理、检查和指导工作。2002年以来,全区中小学教师有5000人次接受了信息知识技能培训。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教育厅每年拨出5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为210个乡镇小学建立了有线电视教育系统。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关心支持下,全区建成光盘教学播放点1763个,覆盖全区95%的教学点;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903个,覆盖全区98%以上的中小学;建成中学多媒体教室52间。文明和科学的电波在雪域的雪山大川间飞翔。
西藏的教育卫星电视近年来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已播出《西藏教育晨报》(藏、汉)、《考试联盟》、《新闻深呼吸》、《我们在现场》、《高原小百科》、《考试咨询》等栏目及中小学各学科电视教材、教育节目11000小时;制作了《拉萨》、《前进中的拉萨一小》等100多部专题片,录制了《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课堂实录》等一批电视资料片。
在西藏自治区短短几天的采访,令人难忘的不仅是雪域高原独有的蓝天白云和佛教圣地的风土人情。自治区成立40年来西藏教育发展史上一串串闪光跳跃的数字,是雪域儿女欢快的舞步,是西藏民族教育史上绽放的朵朵鲜花,也是全体中国人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描绘出的优美画图。我们有理由相信,西藏的教育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发展时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