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奋点不同,但通过同学间人际交流的渠道施加影响,的确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最不设防的方式。
社会既有美好和安全的一面,又有残酷和竞争的一面,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讲光明的部分,学生就会被现实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甚至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逆反。
前些年我参加一次国际道德教育研讨会,与会的美国专家公布了一项他们的调查,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学生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五个最重要的方面依次是:学校、家庭、社会、同学和媒体。而在90年代,美国的调查显示,这五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顺序发生了变化,即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和家庭。虽然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一定的差异,但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
本来,在学校教育和人的成长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首流行歌曲、一个影视明星、一部大片、一本流行漫画、一个电子游戏等,只要一个孩子入迷,很快就会在他的同学中蔓延。尽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奋点不同,令他们着迷的信息也不同,但通过同学间人际交流的渠道施加影响,的确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最不设防的方式。我曾经看过一个中学班级同学的网页,上面除了交流各种玩的信息,就是在发泄对教师的不满,甚至还有谩骂。我看后非常震惊,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之间的这类交往是教师和家长都无法了解和探询的盲点,也是学生中消极因素滋生的温床。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了解这些情况,那么许多工作都会是无的放矢的。
作为当代的大众传媒,网络极大地、快速地充实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学习,在不经意间,学生从中学习了许多知识,但有许多信息是“学生不宜”的。现有的网络文化建设依然很不完善,甚至缺少必要的选择和监控,而诸多所谓从正规渠道获得的学习信息不仅内容陈旧,表现形式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媒体阵地应该是全社会和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领域,这是未来学习化社会中最重要、最丰富、最活跃的部分,是应该由优秀的、优质的教育信息唱主角的地方。
在社会影响方面,有一种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学校里所教的知识和道理往往过于纯洁,与学生在社会上见到的现象总有差距,当学生对照社会问题时感到很茫然、很无奈。尽管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开始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但是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社会既有美好和安全的一面,又有残酷和竞争的一面,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讲光明的部分,学生就会被现实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甚至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逆反。近年来,有关安全的教育、抵制毒品和远离艾滋病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就是正视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如何鉴别、如何选择、如何规避、如何认识和体验。
作为学校,按说应是实施教育的主战场,是兼教书育人为一体的教育场所。而且,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生一般都是敬重教师的,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但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被灌输,而更多地要求交流、体验、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虽然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应该随时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重视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组织联系作用,使学校教育能够尽可能地成为学生教育的核心。
作为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胎教和0岁也可以施教,3岁可能出现第一个反抗期,7至8岁时可能出现第二个反抗期,12至16岁的青春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情绪波动的关键时期。有的好事变成了坏事,有的坏事则可以变成好事,家庭教育也有许多潜力可挖。如果家长有了相关的知识,就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至于因为家庭离异、家庭矛盾、家庭困难等原因产生的影响,也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同影响。近年来,不少学校和社区都开办了家长学校,教师也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但是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关注家庭教育的问题。
显而易见,在以上各种影响方面,均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需要教育者加以认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有的放矢,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整体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