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没有课程权力和意识,只是把教学改革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围内,而没有触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状态。如何推动“教”的变革、“学”的优化,达成“教与学”关系的重建,乃是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整体突破层面”。《解读教与学的意义》一书,汇集了新课程教学专家们的大量研究成果,及时地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从“生态”意义上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理论支持。
变革沿袭已久的“教”——由“专制”到“解放”。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而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改革的进展和突破,取决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彰显课程改革的时代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成为“指令”,是“专制”的一方;教材成为“圣经”,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只会是“戴着镣铐跳舞”,教师的生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个问题,该书提出了“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的观点。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就其自身的理解,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这就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解读教与学的意义》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