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和科研创新需求多元化,一方面为知识提供了更宽松、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日益繁杂、多维度的知识管理模式带来挑战。高校的知识主要积累于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或科研团队中,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过程中如何在给大量学生共享课件、方便地分发与回收作业的同时避免感染电脑病毒。
2.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对成果档案维护力度大,但是对于过程性文件缺乏重视。加上办公地点分散带来的资料分散,版本不一致,资料整理不当,不慎丢失等问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成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一大困境。
3.文件共享效率低,继承性差。科研团队及教学团队对知识的共享要求很高,但是传统的传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的知识共享需求。
4.科研环境良好,教师的知识产量日益增多,申报项目基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每次申报都要整理历史成果,牵涉很多项目参与人的基本信息及各自相关科研成果收集,耗时耗力。
上述的教师知识管理与维护,教学科研团队合作时遇到的知识管理困境,对高校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诉求,期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上述困境,其中一种解决之道——教师个人知识平台应运而生。
教师个人知识平台是为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方便管理自己知识、协同工作、聘任考核、团队知识共享、通过机构库分享个人知识的工作平台。个人知识包括个人属性、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学科研究过程等以及所需的附带知识系统,其中一部分内容可用作年终考核、项目申请等表格的自动填报,为教师省去大量重复填表工作;另一部分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为教师、学生,以及科研合作团队提供合作所需知识的分享空间,以利于知识的管理、分享、传播与创造;也可以通过机构知识库发布与分享基于教师个体管理的机构知识。其中,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又称为机构仓储、机构典藏、机构库,是一种基于开放理念的新型知识组织与传播形式,以搜集、组织、存储、管理、检索和利用学术机构的相关数字知识资源为主要任务,并且对网络用户免费开放绝大部分数字资源。
建设过程
教师个人知识平台以教师个人知识库为核心,并延伸自助填报、共享知识空间、与机构库数据互通等一系列应用。其建设过程包括系统建设过程和数据建设过程。
系统建设过程
教师个人知识平台是国家985三期项目,从2011年立项到2013年正式上线运行,历时三年,共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的系统建设过程。
第一阶段: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从模糊到清晰。教师个人知识平台的需求调研主要针对四类群体。第一类是其他国内知名高校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包括清华大学面向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复旦大学的Sakai网络教学平台与知识管理实践,大连海事大学的iLearning教学平台,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基于NoteExpress的个人知识管理等。第二类是国内三家擅长于高校数字信息平台的公司在相关方面的产品,主要产品包括填报服务软件,群组知识共享软件,一张表填报系统等。第三类,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校内用户的深度调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人员,学校图书馆、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处、科研院、财务处等业务部门,主要调研内容包括用户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系统的希望,业务部门之间数据互通的需求等。第四类是业界先进、成熟、活跃、适宜的软件架构、开源框架与管理工具,寻找适合平台的对象,包括eFront、Sakai、Moodle、DSpace等,又研究了eLearning概念。先后共进行调研活动二十余次。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教师需求,模块化处理。完成深入的需求调研与大面积材料收集后,在2011年11月,设计了教师个人知识平台逻辑架构,并规划组织了知识库的结构、数据建设方案等。之后,项目组经过充分的研究、梳理、分析和论证,组织编写了教师个人知识平台需求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详细研究平台功能,划定内涵与外延。针对需求研究的结果,对平台的功能与模块划分进行具体研究。平台的用户包括教师、受委托人、学院管理员、学生,见表1。其中受委托人由教师亲自指定,可以是教师的研究生、博士生,或者院系秘书。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知识维护、内容审核、考核维护、个性填报、共享知识空间、文献机构库。其中教师、受委托人、学院管理员都可以进行知识维护。但是受委托人录入的内容需要交由教师审核,教师参与考核的内容需要交由学院管理员审核。考核要求由管理员发布,教师可以参与考核,学院管理员也可以帮助教师参与考核。教师可以使用个性填报功能。共享知识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教师或学院管理员都可以将已发表的知识成果与文献机构库互通。
表1 教师个人知识平台功能模块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