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合作共赢
“无线网络是有线网络的补充”这句话已经过时。2005年,美国NSF下属的移动研究实验室GENI就预言,最早到2010年,移动和移动设备的数目会首次超过有线PC的数目。现在,这些已经实现。
伴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兴起,高校无线网络的建设和升级更加火热。尤其是与运营商的共建模式正在成为主流。
在2005年无线网络刚兴起的时候,大学的无线网络建设基本由本校信息化部门自己实施,但从2009年开始,运营商纷纷与高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运营。在这种模式出现之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欢迎。因为无线建设耗资耗力,投资很大,高校信息化部门一则建设资金不足,二则人力资源不充足,这样的模式对于无线管理来说比较省事。另一种态度则比较抗拒,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学校在无线管理中的“主权的丧失”。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学校与运营商的合作已然成为主流。但是合作模式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建设,出租给各不同的运营商,相当于学校作为房东,运营商成为房客,学校占有主动权。不过前提是学校需要拿出很大的资金进行无线网络的建设。另外一种是运营商建设,但是往往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别的运营商再进入,学校通过与运营商的协商合作进行管理与使用。
对于985、211高校来说,大部分高校倾向于即使是与运营商合作,也要优先争取独立的SSID并且按照本校原有的运营策略来进行管理。在高校,每年的新学期是运营商的必争之时,运营商悉数入校,争取新用户。尽管双方合作模式都在探索中,但二者的合作余地非常大。
发展:802.11ac成趋势
802.11ac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2.4GHz频段无线最高速率为300Mbps,5GHz频段无线最高速率为433MBps。随着许多移动终端对5GHz频段的支持,这意味着未来的无线网络体验将会更好。现在,在高校中,无线分布在教学楼、会议厅的各个角落,未来一段时间内,宿舍纯无线网络的建设应该会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一般来说,高校无线网络建设主要考虑三点问题:1.用户需求决定覆盖范围;2.用户数量决定覆盖密度;3.移动应用决定覆盖质量。
一般需要成百上千的AP才能达成全覆盖目标,再加上配套的无线控制器(AC)、无线网管、POE交换机和弱电布线工程,这对很多高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2014年上半年,我刊收集到的234所高校关于无线的调研数据表明,无线网络服务已成为校园设施的重要部分。在无线网络的服务方面,有高达85%的院校提供这项服务,其中57%的院校是开放的网络,且有身份认证要求,但使用无线网络的设备基本均由学习者自备,其建设模式,34%为学校与运营商合作共建,15%完全交给了运营商,有33%学校自建自维。并且,可以看到无线网络全覆盖未达到,多数学校无线覆盖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教学楼和行政楼等场所,室外空间覆盖的仅占13%。
与无线网络的建设相比,学校中用户的无线终端的发展更加日新月异。2012年底,清华大学对用户进行调查,发现大概有50%的用户在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而到2013年底,这个百分比基本达到100%。站在未来的节点上,移动化不是趋势,是现实和未来。
从用户群体上看,用户希望做到全覆盖,无论在哪里都能上网,目前需求最旺盛的应该是学生宿舍区。对于学校的信息化部门来说,则希望网络管理安全、方便,能实现大规模部署下的精细化管理。 在运营商方面,最近几年在4G上猛砸钱。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