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提到我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针对我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现状,人民日报记者专题采访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委员会主任,“973”计划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首席科学家吴建平教授。以下是人民日报采访全文。
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听到邻桌的人在议论:经常要到清华来上“IPv6网”,因为“速度实在太快”。吴建平听了很开心,清华的这个“IPv6网”正是他领头建成的第二代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是这个网络的国家中心,这张网也一直被习惯地称作“下一代互联网”。
在亚太地区,目前已出现IP地址的交易。据预测,2010年全世界的所有约45亿个IP地址将被耗尽。而任何计算机或者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IP地址,显然,互联网的壮大因此陷入了艰难的瓶颈期。这也正是身为“973”计划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吴建平正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吴建平,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CERNET国家网络中心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973”计划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首席科学家。
全球互联网升级扩容,让地球上每一颗沙子都拥有一个IP地址
记者:新一代互联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吴建平:新一代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统一定义的概念,但它肯定是一个与现在互联网不同的网络。核心概念是:既能保持现有互联网优势,又能解决互联网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新一代互联网。
可以肯定的是,新一代互联网不是现有互联网的修修补补,两者之间应该是个升级换代的关系。
记者:为何会提出建设新一代互联网?
吴建平:在今年全球IP地址彻底枯竭后,各个国家将迅速转向新一代互联网。
地址协议是互联网信息传输的规范和标准,是互联网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数字化生活的基础。现在的互联网是建立在IPv4协议基础上的,这个协议所“产生”的IP地址约有45亿个,由国际组织分配,如美国3亿人口,拥有15亿IP地址,日本有1.7亿IP地址,韩国则有8000万IP地址。但随着现有IP地址基本耗尽,基本上已经没有地址可分配了,世界互联网发展将受严重限制。
我国是IP地址严重匮乏的国家,据权威统计,截至去年底分配到的地址只能让每个上网的人平均只有0.6个IP地址,低于美国的人均5个,日本的人均1个。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扩大,人均IP地址数将逐年下降。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水平约是28.9%,发达国家高达70%左右。今后国内互联网用户数量还将翻番,IP地址匮乏的现象将进一步加剧。
记者:新一代互联网是怎样解决IP地址枯竭问题的?
吴建平:大多数国家和科学家已达成共识,新一代互联网将继续采用IP地址协议,但采用的是“IPv6”版本的地址协议。这也是IPv6网几乎成为新一代互联网代名词的原因。
采用“IPv6地址协议”,IP地址数量将从2的32次方增加到2的128次方。有人诗意地形容新一代互联网IP地址的数量之多:如果地球表面铺上一层沙子,那么每一颗沙子都可以拥有一个IP地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