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非要搞清楚一朵“云”是“私有”还是“公有”,它还是我们心中的“云”吗?对于现在各服务器存储企业疯狂炒作的这两个新概念,有人显得恍然大悟,更多的人则显得愈发迷茫,还有少数人则干脆认为,“私有云”和“公有云”就是两个伪命题,它们存在的价值仅仅是炒作。
有一位技术专家曾经说过:“对于云计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的确,云计算发展至今,最大的困扰就在于业内对其认识至今都没有统一,更不要谈其是“公有”还是“私有”了。现在不光各企业对“公私云”各有表述,就连咨询公司都在对“公私云”下定义,很明显,他们对外界宣传时所提的“私有云”与“公有云”很可能并不是一个东西。
不过在研究过多个服务器存储企业和咨询公司对“公私云”的定义后,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对此类概念的共识。他们认识较为统一的是: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该公司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云可由云提供商进行构建,通过托管模式,构筑一个公司企业数据中心内的专用云。而所谓公有云则是针对外部客户,通过网络方式提供可扩展的弹性服务。
听起来,“私有云”数据更安全,服务质量也有保障,企业不用担心自己原有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被闲置,过渡时公司业务连续性可以得到保证。而“公有云”则更倾向于强调弹性——它什么应用都可以提供,只要你想用。
但,这些不正是“云计算”概念中早就提到的吗?为什么要人为地把这朵“云”撕裂?而我们到底该用哪半个“云”?
EMC副总裁亚瑟·科维洛似乎不太关注这种分歧,他在一次访谈中说,“公共云还是私有云这样的争议不需要,因为不管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信息架构最终是向云架构的发展趋势”。而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在一次演讲中建议,中国大型企业应该首先把目前现有的服务器利用起来,把资源更好地共享,把自己内部的架构变成云。换句话说,虽然世界很需要一朵大“云”,但是在现在的应用环境下,企业可以尝试在内部先进行云应用。或许他们使用的架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云计算的某些地方不太一致,但也仅仅是架构改变而已,不会对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带来改变。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应用特征看起来那么眼熟了。
云时代将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但这应该始终围绕应用而展开,不论是架构争论还是应用范围变化都不应是云用户应该考虑的问题。云服务企业没必要不停创造概念,而对用户而言,只要提需求就行,谁管头顶的云是姓“公”还是“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