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脱颖而出
在IT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涌现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业领导者,比如大型机时代的IBM、互联网时代的Google、Apple等。进入云计算时代,谁又能挑起云存储的大梁呢?
现在正是云存储市场的布局阶段。各存储厂商已经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在云存储市场上,以下厂商值得关注。
第一类厂商,主要包括IBM、惠普与戴尔。这些厂商的共同特征是,拥有齐全的产品线,不仅包括存储,还有服务器、网络、软件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厂商就是业界的领导者。依靠原来积累的资源、品牌、市场和渠道等优势,如果策略当得,它们继续称雄云计算时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IBM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级客户。因此,IBM将控制云存储的风险作为首要任务。IBM认为,构建云存储并非简单的存储产品集成,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和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帮助客户设计满足其业务需求的云存储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客户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云存储只是IBM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惠普十分注重云的可交付性,因此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整合的云生态系统。存储虚拟化是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惠普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IBM、惠普与戴尔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而为了保持这种优势,这三家厂商的共同选择是不断进行收购。2010年,存储业界最引人关注的一次收购就是惠普与戴尔竞购云存储公司3PAR。收购可以弥补厂商产品线的短板,并且让厂商快速进入新兴产品市场。但是收购后的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将被收购公司的技术优势发扬光大,而且要充分发挥双方在市场、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的整合优势。2011年,惠普和戴尔都将面临整合的严峻考验。惠普能否成功整合3PAR,戴尔能否成功整合Compellent,将成为惠普和戴尔能否在云存储市场上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一役。
第二类厂商,主要包括EMC、HDS、NetApp。这类厂商的共同点是专注于存储领域。虽然EMC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服务器虚拟化、安全甚至数据仓库领域,但其核心业务仍然是存储。HDS与NetApp主要还是提供云存储架构解决方案,但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合作伙伴巩固其在云存储市场上的优势。HDS背靠日立集团这棵大树,其即将推出的统一计算平台UCP,就包括日立的刀片服务器。NetApp与思科、VMware成立的联盟,已经成为云存储市场上的一面旗帜。
EMC、HDS、NetApp的共同优势是专注于存储,因此在对云存储的理解,以及相关技术的创新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这类厂商的劣势可能是在产品整合方面,因为其本身的产品线有限。幸好EMC、HDS、NetApp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它们通过组建联盟或依靠增强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来弥补产品线方面的不足。在笔者看来,EMC、HDS、NetApp将成为云存储技术发展的先导。
第三类厂商,主要是一些提出了云存储策略或发布了云存储产品的中国本土厂商,比如华为赛门铁克、浪潮、UIT(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云存储为中国厂商提供了一个与国外厂商平等竞争的舞台。中国本土厂商在制定云存储策略时,特别注意从中国用户的需求出发,可执行性强。
2010年5月,华为赛门铁克发布了“4+1”云战略,即企业数据云、业务保护云、增值服务云、媒体共享云和模块化交付云。“4+1”朵云体现了云的差异化,强调云的可交付性。
浪潮的云存储策略聚焦于数据与服务,也就是数据即服务(DaaS)的理念。在DaaS理念的指导下,浪潮推出了AS3000和AS8000云存储产品。这些产品在高并发、高带宽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高可靠性,并且能按需分配,在线扩容。
UIT发现,IPTV、视频监控、互联网等具有海量存储需求的行业用户,只有应用更低成本、更高聚合带宽的云存储系统,才能满足其存储需求。UIT推出的大规模分布式云存储文件系统应用模式,将海量存储与云存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用户的存储需求。
云存储对于中国本土厂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缩小与国外厂商之间的差距是当务之急。中国本土厂商在开发云存储产品时,应以贴近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不要在概念上玩花样,而应该注重一些实用功能的开发,并且在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上多下功夫。
像赛门铁克这样既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又是云计算技术架构提供商的厂商,将成为云计算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赛门铁克于2008年推出Symantec Online Backup在线备份服务,至今已有800多万个人用户和两万多个企业用户,而且这个数量还在急剧增加。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