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与华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联合建设运营全球首个行业IPv6根服务器系统。根据规划,下一步IPv6根服务器系统将陆续在物流、车联网、能源、金融、健康等众多垂直领域开展部署。
为什么要推IPv6与行业IPv6根服务器,它们又将会如何影响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推动IPv6规模部署目前应用程度仍较低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根据《计划》,要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目前,互联网采用的标准协议——IPv4或IPv6,是互联网中的“统一语言”,也是互联网重要的体系结构。目前全球基于IPv4的约四十三亿个地址已基本分配殆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我国7.51亿互联网用户仅有3.38亿IPv4地址,人均0.45个IP地址。
IPv4地址为32位编码,IPv6地址数为2的128次方,足以解决目前IPv4地址量不足的问题,其海量规模被形容为“让地球上每颗沙粒都有一个IP地址”。
在全球范围,IPv6发展十分迅猛。2017年底,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下属全球IPv6测试中心发布的《2017IPv6支持度报告》显示,国际上已有内容服务商利用IPv6给用户提供新服务,谷歌、Facebook、雅虎、微软Bing等网站已提供永久IPv6访问服务,这些企业纷纷要求合作伙伴支持IPv6才能允许入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2017IPv6地址资源分配及应用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IPv6地址分配总数在全球排名居于第二位,但目前国内IPv6的实际应用程度较低。更为直观的表现为,我国网站大部分都没有接入IPv6,排名前50的网站里仅1家有稳定的IPv6访问地址。
行业IPv6根服务器有利于行业统一
根服务器负责互联网最顶级的域名解析,被称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
2016年,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导发起的“IPv6根服务器系统”已完成全球布局,其中中国部署4台,打破我国没有根服务器的困境,从根服务器数量和分布方面,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2月,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已与华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据介绍,双方联合建设运营的广电IPv6根服务器系统是全球首个行业IPv6根服务器系统。
华数方面表示,在全球IPv4向IPv6快速演进的历史性机遇下,率先部署“行业IPv6根服务器”,将为华数集团IPv6规模化部署、全国广电网络IPv6互联互通、保障广电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支撑,并且更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和统一。
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东说,根服务器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双方合作建设并运营的“行业IPv6根服务器”,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的新平台,是我国实施“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示范项目。“不仅如此,《行动计划》还给出了明确的几个重要目标,到2018年末,也就是今年年底,国内IPv6活跃用户数要达到2亿,2020年末达到5亿,到2025年末,我国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要位居世界第一位。”
在刘东看来,如此巨大的用户及流量增长,必然对我们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基于此,才有了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和华数集团的合作,同时也更加能彰显行业IPv6根服务器的重大意义。
增加的不只是网址还有机遇和挑战
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方面介绍,在IPv4时代,我国没有根服务器,新增几乎不可能。IPv4时代共有13个根服务器。其中,主根服务器在美国;辅根服务器共12个,9个位于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各有1个。在IPv6体系下可能带来根服务器扩展的重大机遇。
“IPv6根服务器系统的启动与不断发展,是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全面系统提出的中国主张,同时也是为破解全球根服务器分配不均、现有体系扩展困难的中国方案。”刘东说。
根据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规划,下一步IPv6根服务器系统将陆续在物流、车联网、能源、金融、健康等众多垂直领域开展部署,助力我国加快落实“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为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多位专家看来如何将我国在发展IPv6上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争取弯道超车,还有相当多工作要做。
挑战首先来源于技术层面,安全问题是关键。刘东认为,可以利用推进IPv6来抓住互联网体系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
面对IPv6在我国推广难的现实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则建议,新增地址不允许再用私有地址,存量的私有地址在几年内转为IPv6,加大对IPv6安全技术的研究,大网站尤其是政府网站带头转到IPv6,应直接采用纯IPv6方案,减少转换,鼓励各类应用IPv6优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