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好不好谁说了算,专家们在京研讨——
利用大数据保障教学质量提升
为落实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利用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进行教学质量管理,建设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近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Blackboard中国承办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报告会”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
专家报告环节,大会邀请了来自悉尼科技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昆士兰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学信息化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的专家共同分享和交流国内外高校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教学保障体系的经验,以及利用大数据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做法。
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证据”是评价的前提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但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来自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专家张大鸣教授就从认证与评估系统、学生学习评估、课堂评价、教师评价四方面详细介绍了高校教学的有效性,将课程评估分成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强调教学大纲在教学评估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学管理平台在课堂测试、作业评分、自评和互评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校长提出从组织机构与质量职责、全程管理与全员参与、循环闭合与持续改进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毕博(Blackboard)中国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永红从教学评估实际操作层面,介绍了高等院校“五位一体”的本科质量保障新体系,并指出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认证是以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作为目标的。他指出要从培养目标、培训方案和教学大纲出发,从课程教学过程中收集证据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他举例说,教学管理平台作为专业评估的“直接证据”载体对认证予以支持,可设定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与课程中的教学活动相匹配,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果,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证据”,以此来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改进的措施。
通过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价,构建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雪莉·亚历山大(Shirley Alexander)教授介绍了混合式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基于学生的需求从课程设计的变化,教学平台、实时模拟场景等新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以及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新型学习空间三个方面分享了该校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效果。
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分别从资源、教学、科研与社会声誉四方面分享了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大学的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重点大学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国际项目主管郑觅博士分析,要建立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增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通过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价,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监测评估和认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中国的影响力。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凡臣教授介绍了国际三大认证AMBA、EQUIS与AACSB的主要区别以及国内商学院三大国际认证的评估情况,认为参加国际认证可以促进学院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更好地建设一流大学。
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主任高晓杰主持,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致辞。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的校领导、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双一流”办公室、教学质量与评估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4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