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创新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而个性化学习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创新。”近日,在芥末堆主办的GET2016教育科技大会上,《2016中国教育行业蓝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如今,技术的进步、体制的转变、理念的变革,已经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用数据智能破解教育困境
“在技术发展面前,教育是滞后的。这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速度必须要赶超技术,否则,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会上,清华苏研院大数据中心主任林辉表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全球性新一轮科技驱动的核心是数据科学的高速发展,可是在数据利用上,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正因为此,教育信息化的下一步需要转向数据智能。
在林辉看来,当今教育存在3个困境:低效、不均衡、无个性化,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教育资源,准确来说缺乏人力资源。“教育不缺钱、不缺房子,缺的是好教师。这是规律使然,因为教育出现一个新人才需要历史的积淀和文明传承,而文明传承的效率极低。”数据智能的出现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
不过,技术要做的不是取代“教师”,而是提高效率以换取时间、空间等资源,将知识传承、能力训练、素质熏陶这一本质还给教育。“教师不可能被取代,毕竟教育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真实情感。不过,教师的角色将逐渐从知识技能的传授向育人环节转变,在未来,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个性特长的判断会愈发重要。”林辉告诉与会者,数据智能驱动下的技术可以代替教师完成繁重的重复工作、教授通用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节省了“人力资源”。
现场,林辉介绍了一种神奇的“笔”,以此讲述数据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他口中的这种笔,可以在学生答题后自动将答案传输至后台系统进行判卷,同时还可以对正确率、错误原因进行归类、统计。这样老师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判卷上,还可以瞬间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书写的快慢来判断他对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当时的心理状况,这些数据有利于老师进一步了解每名学生,为之后的个性化辅导奠定基础。”林辉还建议,如果家长一定要给学生报补习班,可以将这套系统上的数据与校外培训机构分享,让对方真正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达到日日清、章章清的效果,也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教育要革新手段,也要更新理念
与林辉不谋而合,上海电教馆副馆长陈家虎也在报告中谈及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他告诉与会者:教育面临空前的尴尬。教育永远站在前沿的肩膀上,永远在传递一些可信的知识,是沉淀下来的东西,其探索性很差。也就是说,教育是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术来培养明天的人才,难度可想而知。
基于这样的现实,陈家虎认为,如今,教育必须站在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前沿交叉点上来思考教育的转型。“教育信息化不只是硬件的配备,还应该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构建紧密相连。”陈家虎告诉与会人员,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应该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学生更个性化的学习。他呼吁,在未来,国家制定课程标准时应开放课程资源,鼓励学校自主研发课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标准化,一步步推出来。这意味着,学校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它还可以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提供过程的管理和学业的评估,倡导学生到高中阶段能够学习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课程。据陈家虎介绍,上海在这方面已开始探索,在课程结构方面,小学阶段,大约84%是公修课、16%是探究型的课程;初中阶段,基础课程占68%,探究型课程占32%;高中阶段探究型课程则占到45%。“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从学生适应课程变成课程适应学生。学生个性化学习课程,从预设课程内容到设计学习经历,着眼问题解决。”
此外,陈家虎建议创建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作平台,把工作流程变成数字流程。“一旦变成数字化的东西就可以编程了,也就可以控制了,进而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从而让技术真正推动教育的变革。”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