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它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教育生态、教育方式等,所以,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对未来教育的影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最终的目的主要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化人才。人工智能时代是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时代,教育的变革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不是搞花架子。我们进入学校听了很多课,有不少教师把课件做得很漂亮,非常花哨。但是,我觉得有一些东西还不如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且更加有人情味。因此,我认为应该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其次,人工智能+教育的使用风险是什么?互联网具有互联性、虚拟性、开放性,大数据拥有情报性、统计性等,那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于教育来讲,它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如何在培养人才和管理方面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应用的时候有没有风险?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时时可以学,处处可以学,那么是不是在网上就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学生会不会准确收集和处理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风险?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要形成智慧必须认真思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态度,并能够付诸行动。
再比如说大数据,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这对学校的管理来讲很有好处,但也存在泄露学生隐私的风险。我们在搞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风险。
因此,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和它存在的风险,充分利用它的优势,趋利避害,真正使人工智能发挥育人的作用。
互联网、大数据等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讲,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一个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生存能力,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至于提高一个人的价值,就是说可以通过教育提高一个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守望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和可持续的未来。学校和教师未来会不会消失?正如报告中所讲的,学校不会消失,学校是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我们每个人都要实现社会化,儿童进入学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这些都离不开学校这一平台。
有人认为,未来学校要消失,变成学习中心,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习中心可以有,人人都可以学习,但是学习中心不是学校,一个学校必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如果光有学生那是自学,不是教育。教育必须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要因素,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引导。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育人不能光凭学生自学或过度依赖现在的互联网、大数据。学习是人的一种集体行为,教育不仅是支持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每个人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学校是个人参加集体学习和共同进步的最好场所。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确实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的天职不会变。儿童成长需要“四有”教师的指导,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育的形态,但人的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完成,技术更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教师永远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有删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