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革命性地改变教育的格局,可以说,它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新的格局下,如何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这是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时代,人工智能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日前,“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评估”会议在教育数字化全球对话平台成功举办。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王宏宁、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学习者中心设计教授,EDUCATE主任罗斯·勒金及印度尼赫鲁大学法律与治理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努普尔·乔杜里等人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应用
罗斯·勒金教授表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现今这种技术已经普及并且免费,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人们就可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和图像,例如GPT或其他受欢迎的应用程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快速发展,并要考虑如何制定适应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政策、框架、监管措施或指导原则,并且,这些政策和指导原则等都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
王宏宁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对人工智能的运用。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学生问答环节的应用,并以计算机编程为例,分享了人工智能对于学生开拓解题思路、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帮助。此外,他认为,人工智能在理解复杂的阅读内容和文献总结方面也大有裨益,它能够分析细节并节约大量时间。他还特别提到,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发一个专注于探索和挖掘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潜在应用的系统。
罗斯·勒金教授认为,要重视高等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高校应该有计划地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确保他们能理解并安全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这不仅包括对技术层面的理解,还涉及实际应用,如人工智能在评分、反馈、招生等方面的应用。
努普尔·乔杜里教授指出,教师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并接受相应的培训,从而具备识别和分析论文是否是人工智能辅助撰写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且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挑战
人工智能正在根本性地转变高等教育的格局,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罗斯·勒金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通过个性化教学、互动文本和辅助工具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其次,人工智能在学习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涉及知识层面和认知情感层面。此外,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评分和反馈,使评估方式得以改进。教育评估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特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特定学科的知识掌握。最后,人工智能通过减少重复性工作,使教育工作者能够专注于更为重要的任务。
王宏宁教授强调,基于海量网络数据的大型语言模型拥有广泛的知识覆盖范围。他首先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不再单一,人工智能可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学习方案,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感兴趣领域。其次,人工智能在帮助学生准备考试、进行基础训练以及即时回答疑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教授还提到,人工智能能显著提高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应对复杂问题。最后,他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公平性质,即其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不做评判,这一点有助于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提出问题。
努普尔·乔杜里教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潜力成为传统人类教师的补充或替代方案,这一看法基于学生间存在的资源差异。她指出,学生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不尽相同,这导致他们可利用的资源和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那些缺少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学生,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提供必要辅助和支持的有效手段。
尽管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提供了无数机遇,但也带来了若干挑战。
王宏宁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他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使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增加作弊的可能性,因此未来需要关注如何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他提到了判断幻觉的风险,即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判断人工智能给出答案的准确性,而过分信赖这些答案,导致误判。此外,他还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隐私问题,指出所有的互动数据都被记录下来,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
努普尔·乔杜里教授观察到了学生过度依赖如GPT这类人工智能工具所引发的问题。首先,这种依赖限制了学生阅读和研究的广度及深度。过度依靠GPT的学生可能难以发掘兴趣领域,阅读范围狭窄,且缺乏与教师和同学的充分交流,难以确定研究主题。其次,学生可能借助各种软件工具完成作业,这些作业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论文,增加了抄袭风险。第三,研究本质上是集体和公共活动,特别是在研究初期,同伴间的交流至关重要。但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仅依赖个人学习和人工智能工具,忽视了与同龄人和同事进行研究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努普尔·乔杜里教授强调了伦理问题。她认为,教育者应把人工智能视为协作伙伴,而非替代同辈学习、集体活动或研究讨论。关键在于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质,判断它是助手还是敌人。这涉及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因人工智能的普及和便利性而默认接受并使用它,形成了一种“沉默的共谋”。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强调它不能取代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王宏宁教授回顾了过去十余年慕课引发的教育变革,并指出当前教育革命更加重视数字化与智能化。他强调,现阶段的关键在于评估人工智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他建议教育界应深思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探讨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这些工具,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
为了在高等教育中高效利用人工智能,必须首先明确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的根本区别。
罗斯·勒金教授指出,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人工智能。人类智力不仅涵盖多种相互关联的智力元素,还包含人工智能所缺乏的独特能力,如元认知能力(自我觉察和调节的能力)、情感智能(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境适应能力(无缝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及自我效能感(对自身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心)。这些能力使得人类智力在很多方面显著优于人工智能。她进一步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原始,但人们仍可利用其辅助学习和分析。但在众多领域中,人类智力的优势远超人工智能。人们应发挥自身优势,更高效、有效地应用人工智能。
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
罗斯·勒金教授认为,制定一个针对大学的人工智能框架或战略至关重要。她建议,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及学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应深入思考和谨慎规划。
王宏宁教授强调,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且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并使他们了解使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他建议教育学生识别“人工智能幻觉”并理解使用这些工具的限制,越过这些限制可能带来风险。同时,教师本身应首先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后调整教学大纲和内容,以扩展学习领域。
他指出,当前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讨论并不开放。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人工智能不应被使用,这导致了一种默认的禁言令。王教授认为,如果能够开放讨论,人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针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提示词如何影响生成结果,并学习如何改进或调整这些提示词。研究显示,搜索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示词的质量。只有当人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具备相关背景知识时,才能提出恰当的提示词。但由于缺乏开放讨论,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常显得隐秘和保守。
因此,开展更多开放性的讨论变得至关重要。人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且需要有针对其使用的对话和讨论空间。学校有责任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机会,既不能让学生孤立地探索,也不能一概认定使用人工智能等同于作弊。如果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会被贬低,那么深入挖掘这些工具的潜力就会受阻。因此,大学制定有关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策略和规则显得格外重要。这些策略和规则的制定应基于广泛讨论,同时确保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时遵守基本学术伦理。
总结而言,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制定相应的治理体系、架构和战略变得尤为重要,如此方能确保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时遵循学术伦理和道德标准。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1月刊,内容根据“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内容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确认。
整理: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