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常见学生在玩手机
记者走进上海的D大学,发现图书馆一楼自修室里总共百来名学生,目光对着手机屏幕的有两三成。工商管理学院研一学生陈婕(化名)眼前摆着《微观经济学》等教材,而她坐下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开书,而是用手机上网。她说:“我习惯先上一会儿网,然后再学习。”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早已司空见惯。据教育部2011年对上海1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上海有73.0%的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手机上网平均时间为每天71.46分钟。其中,87.7%以娱乐放松为上网主要目的,81.0%为了获取信息,71.6%为了交流沟通,仅有49.8%为了学习科研。
在D大学服装艺术学院大一的造型艺术课上,记者发现,靠窗的9名同学中有4人使用过手机,有的在桌面以下偷偷用,有的则毫不避讳举得较高。
来自湖南长沙的小方同学告诉记者,她还是“比较给老师面子的”,没有一上课就用手机,而是过一会儿才拿出来。她说:“一直有人在QQ、飞信上找我,我知道可能会影响听课,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天里,我大概有三四个小时在用手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分析道:“手机‘入侵’课堂是近年的事,差不多与微博的兴起同步,现在很多老师已见怪不怪了。”
生活的必需还是虚假的满足?
对很多在校大学生来说,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陈婕说:“我自修一个小时就要用手机上一会儿网,主要是上QQ、人人网,看新闻。上课的时候也会看。我从大一就这样,有时会自责,但是控制不住自己。”
D大学教师李军平认为:“我们是‘211工程’大学,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多少还好一些。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在部分二本、高职院校,学生上课时用手机的现象更严重,几乎泛滥成灾。”
不少教师认为,手机把学生的时间“撕裂”成碎片,阻断了他们的连续性思考,影响人格养成与学业发展,值得高度警惕。
江晓原认为,不少大学生以为上了微博就拥有了话语权。这完全是错觉。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在听你说,才形成发言权,否则跟在家对着墙说话有什么区别?大学生损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围观、转发、评论,基本是瞎起哄,徒然化作运营商的点击率,只得到虚假的满足。一天对每个人都是24小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必然就少了,非常不划算。
作为一位需要管理科学史系官方网站和个人博客的学者,江晓原却让电脑每天大部分时间不联网,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上网收发邮件、查阅资料。他说,越是在信息泛滥的时候,越是要有意抵制垃圾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