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社交网络教育模式开始风行。校园社交网络的发展,在很多教育专家的眼里就像一个“待开发的金矿”,是构建未来更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创新尝试。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专门提出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
首先,利用社交网络,学校可以规划更加良性的教育环境。开放的互联网把认识、发现、发展世界的机会拓展到参与教与学的每一个人面前,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营造主动的学习环境,学习成果、感想、资源的分享环境,科研或课业内外的协作和交流环境,使师生成为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从而构建高效、稳定而且不断创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其次,社交网络在校园中的普遍应用,正在有效地提升教育的管理水平。专家认为,校园社交网络,依托的是校园内固定的社交关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资料、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与校外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第三,社交网络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教育社交网络在美国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社交网络和教育活动之间需要进一步整合,但社交网络对于创造性、专业学习交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并对未来教育发展具有更大价值。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指出与教育相关的社交网络需要特别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可通过社交网络来全面提高其客户服务。以“开放共享”为目的的社会化网络应用,能够引发大规模的协作学习行为的出现以及参与性学习的效应。但必须认识到校园社交需要一个能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开发的平台,在吸引用户参与、吸引学生参与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内容的管理,引导社交网络在校园教育中健康良性发展,这个问题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打造教育新生态所解决的。
善用社交网络新技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提供新手段,任重而道远。
(《中国教育网络》2012年5月刊)
(曾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副总编)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