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中国首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历经25年建设(1994-2019),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奇迹。CERNET致力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寄托了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网络强国的期待。
CERNET建设2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系列人物访谈,重温这项伟大国家工程的建设历程,期盼CERNET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蓓,长期从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担任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负责CERNET主干网、北京大学校园网、电子校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性能计算平台等领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长期在教育、科技、金融、互联网等领域担任技术咨询专家,专业知识系统深入,视野开阔,经验丰富。
大学时丁香一样的女子爱上了编程,毕业后进过国家部委,参与过亚运会信息系统设计项目,做过企业高管,又为了家庭放弃优厚的待遇,带着"高工"的职称从北大计算中心基层做起,很快又成为连通北京大学这样一个庞大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包括对外网络的信息化大管家。张蓓的经历在很多人眼中传奇而丰富,不仅如此,张蓓在圆满完成学校的各项艰巨任务的同时,还支持了丈夫的研究工作,把儿子培养成了北京大学五四奖章获得者和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材生。朋友和同事都羡慕道:你真是人生赢家。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
作为CERNET专家委员会中唯一的女性专家,有着明显CERNET人风格的张蓓,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颇有些"俱往矣,还看今朝"的豪气。在她看来,1994年CERNET的立项和建设是我国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不但契合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成为我国互联网的起点及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互联网基础设施,而且在人才方面支撑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崭新起点上,CERNET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不走寻常路背后是对工作的热爱
《中国教育网络》:从您的工作经历看,这么多年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转换角色,而且每一个角色都如此出色,有什么秘诀?
张蓓: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对所从事的IT工作特别有兴趣。
首先,很幸运学习了计算机这样一个比较前沿的朝阳学科,近几十年它一直在蓬勃发展。我在大学时爱上了编程,我会很好地运用指针和堆栈这样的技术,还有动态的内存分配,解决很多需要动态数组的不确定问题。即使现在,我依然会亲自做一些产品的设计,甚至包括编写网页的主要功能、把控业务流程等细节方面的工作。
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冶金部的信息中心,同样非常幸运的是在此接触到了第一个大型项目——亚运会成绩公告系统的设计开发。1990年亚运会的吉祥物是熊猫盼盼,每个运动项目都有一个不同形态的熊猫吉祥物。当时,每项比赛结束后都要把成绩单送到各个代表队,晚上要打印出当天的成绩册。
如何在每份成绩单里加入吉祥物熊猫标志成了最大的难点。每次打印都相当于从计算机里把熊猫标志调用一遍再传送给打印机,一晚上通常打不完。于是我想到用C语言把熊猫盼盼的吉祥物标志放进IBM主机系统打印机的字库里,解决了打印速度太慢的问题。
亚运会项目结束后,我赴日本研修,做应用系统的开发,回国后又从事了国家第三期日元贷款项目冶金经济信息系统的开发等工作。
因为工作环境太舒适,我办理了停薪留职,来到一个电力公司做电力信息系统,尝试完全不同的领域。从冶金信息化转做电力信息化,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不在客户面前说外行话,我买了很多电力信息化的书籍,恶补电力知识。电力项目很复杂。业务层面上,从每个电线杆的梳理、编号到每个电表的管理、维修、进账、出库,从用户提交开户申请到如何计费;系统层面上,从每个城市,区和区之间的数据库如何设计、调度、备份、同步,到如何提高安全性、优化效率;管理层面上,从人事财务到客户公司合作,都要涉及。在两年之内将全新的系统开发好,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当然也收获了很多经验。
我一直认为,就学习而言,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
《中国教育网络》:这些不同阶段的工作经历,特别是在日本的工作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蓓:在日本期间,比较触动我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日本人做事态度的严谨,比如写代码时,要求每一行都有注释。我们常常感叹日本产品品质非常好,不仅美观而且设计非常人性化,这都源于他们严谨的工作文化,在设计和实现阶段对细节的把控。
第二点是日本人才梯队的培养、建设和维系方式很独特。90年代初是日本计算机发展的鼎盛时期,IT人员缺口大,富士通、东芝、松下等巨型电子公司,会把项目一层层外包。下面的工作人员不能保证都是IT科班出身,但因为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形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
这些不同阶段的经历使我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我后来进入北京大学承担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特别是CERNET的相关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CERNET立项是充满智慧的重大决策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是CERNET建设25周年。您第一次接触CERNET时是什么感觉?在建设CERNET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张蓓:CERNET给我的第一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神秘、神奇。我在冶金部工作时曾经接触过部里的局域网络,对于当时的技术人员来说,已经属于比较复杂的系统了,但与CERNET这种大网的调度、控制技术相比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局域网只需要直接到第三层网络层,连接网络设备即可,而CERNET涉及到光纤和卫星传输,要在传输设备上装网络设备、配AS号、跑路由、配IP地址,还要解决一根光纤里跑多少路的通讯里程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部大学校园网项目。200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每个节点都有一些对口支援的西部高校。具体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工作;承担建设过程中咨询论证、质量监督、技术与管理培训;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工作。我经常去这些对口高校调研、沟通,看到了西部院校在信息化方面的落后和艰难,深深地为互联网中所蕴藏着的,将对教育领域的公平和效率所带来重大变革力量所震撼,让我对CERNET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教育网络》:回头看,您认为"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蓓:有两点。第一,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全面提高了西部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规模,为西部经济和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二,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为国产品牌提供了一个实战机会,对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信息技术(产品)如果不经过实战的演练,不经过用户反馈就没法成长,只有用得越多,功能和质量才会越完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很多国产品牌,给了国产品牌演练的战场和发挥的空间。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是CERNET建设25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您觉得,CERNET的立项和建设,对中国互联网和核心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蓓:CERNET的立项是充满智慧和前瞻性的重大决策。一方面,CERNET紧跟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浪潮,是我国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另一方面,CERNET始终与国际接轨,为连接的中国各高校及师生打开了通往世界学术殿堂的大门,特有的教育科研内涵属性,决定了它的高度和发展潜力。没有教育网这个平台,就不会有这么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
从技术层面讲,当时有X.25路线网络、有SNA网络等技术路线,CERNET选择了如今大行其道的Internet网络架构,这看起来是必然,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巨大的浪费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困局。25年前正确的路线选择,为我们节省了最宝贵的时间,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之路,如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教育网络》: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为什么CERNET能够起到"领头羊"作用?它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张蓓:首先,吴建平院士领导的团队有着高瞻远瞩的见解和眼界,选对了技术路线;其次,我们有一个非常团结的专家队伍,二十几年来一直互相信任、扶持和帮助。大家都憋着一股做大做强中国互联网,提升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心劲,这份理想和责任心,让CERNET人聚合到一起,共同完成这项事业。
《中国教育网络》:您怎么看待CERNET正在建设的中国超算互联网系统?
张蓓:如何体现CERNET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独特价值和连通作用,中国超算互联网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高性能计算是很专业的领域,最大特点是有大量的数据交换。为什么要连接超算平台?一个超算平台的业务分配和调度是非常复杂的,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数据的准备和取回都要手工进行。传统情况下需要科研人员拿着存储设备专门跑到超算中心去上传,否则即便腾出了资源,没有数据就失去了意义。中国超算互联网系统的建立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2017年9月19日,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验收专家考察常温直接水冷系统
北京大学目前建设了高性能计算平台,无论身处北大何地,只要将数据提交到平台上就能运算。现在我们希望将这种超算连接服务放到CERNET节点上,高校师生可以直接利用平台进行科研运算,从而满足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性能计算平台间大量的数据传输需求,为高校各类科研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
我们计划将中国所有超算中心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一期已经实现了与无锡太湖之光超算中心的100G网络连接,以及青岛超算中心的100G网络,下一步还将完成多个国家级高速超算中心的100G网络互连,让国家所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实现高速访问,使CERNET真正成为承载中国教育科研发展历史使命的关键基础平台。
《中国教育网络》: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您觉得CERNET应该完成哪些新的使命,实现哪些价值?
张蓓:一方面,教育网应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比如网络安全、漏洞扫描、云平台、网盘、邮件托管等基础性服务。不少学校团队技术支撑能力有限,对这些基础性服务有着很大需求,而比起商业性平台,教育网更值得高校用户信赖。
另一方面,教育网应该保持前瞻性眼光,聚焦前沿技术领域的攻关和拓展。IPv6、5G的发展案例充分证明,看得越远,越早部署和开发新技术,未来发展的空间和优势也就越大。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CERNET对于您意味着什么?
张蓓:CERNET承载着我们这一代高校科研人员的网络报国梦。1994年之前,中国在互联网这个"第五疆域"中是与整个世界隔离的,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和科研领域,互联网技术更是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实验床而处于闭门造车的恶性循环中。应该说,那时正是信息化时代的起步之时,人类文明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错过互联网,国家可能就错过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CERNET的诞生不但唤醒了我们高校的巨大科研潜力,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对于个人来说,我深深地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工程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自豪。在这个过程中,CERNET人为了共同的理想精诚合作,携手同行,实际上也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崛起的历程。特别像我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中看到的那样,CERNET所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正在逐步改变教育领域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对于我们国家落后和贫苦地区的发展作用无可估量。
另一种意义上的"相夫教子"
《中国教育网络》:您觉得教育信息化对于轰轰烈烈开展的"双一流"建设有怎样的支撑作用?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哪里?作为信息化负责人,应该如何应对?
张蓓:信息化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两者像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现在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网络,需要通过网络来汲取全世界的知识,如果没有网络支持,学习和生活都将无法进行。
2018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信息化代表团出访美国,
参加在丹佛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2018年年会
高校信息化现阶段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力短缺。横向对标,美国的一流大学校级IT人员普遍有200~400人,哈佛大学拥有多达800人的信息化队伍。北京大学包括外聘有100多人,清华300多人,中国高校的IT人员普遍只有20~30人。人力短缺使信息化部门难免顾此失彼,对于很多新的想法和思路也无法落实。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中国高校的信息化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人手不够就靠能力和加班来凑,这需要在未来慢慢转变观念,理顺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用人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各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及时更新观念,春风化雨,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一,IT技术部门领导需要努力去技术化,增加行政管理经验,了解学校决策程序,从学校的高度去思考工作路径和方法;
第二,要主动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清楚了解其工作内容,团队状况;
第三,信息化的本质在于"用",IT内容要"秀"出来,因此要有传播思维,做好宣传工作,形式与内容两手抓;
第四,深练内功,多做储备,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候有能力解决问题;
第五,业务系统建设必须由职能部门主导,IT部门一定要摆正位置,要在把好信息标准关,把好技术标准关等层面为业务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教育网络》:北大计算中心已经走过了56年的光辉历程。您认为它在CERNET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它的过往与未来的?
张蓓:1994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八大地区十所高校承担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示范工程"开始实施。计算中心代表北京大学承担了教育网CERNE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任务,为河北、天津及北京等32所高校提供互联网接入和技术服务。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与兄弟院校一起逐步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成为我国互联网技术的研究试验基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研究、教育信息化工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4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25所兄弟院校一起共同开创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伟大事业,计算中心代表北京大学承担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北京大学核心节点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任务,为北京市22所高校提供下一代互联网接入和技术服务。目前CNGI-CERNET2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大型互联网,打破了国外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大学
当前,北京大学校园网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校园网之一,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用户活跃、使用率高等特点。校园网有任何停顿,都会对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日益成为北京大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燕园校区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新机房,以改善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支撑条件。
在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校园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关键应用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推进,计算中心将持续发挥技术优势,推进北京大学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服务全校,让各个校区、各个学科、各个院系拥有可以存储海量数据的安全空间。此前,我们已经建设了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现在我们将要打造数据中心平台,解决北京大学的数据服务问题。
《中国教育网络》:可以看到,北大计算中心的工作千头万绪,而家庭方面您也兼顾得非常好,不但支持了丈夫的研究工作,还将孩子培养成为美国名校的高材生。在兼顾工作和家庭方面,您有什么秘诀吗?
张蓓:在电力公司工作的两年,长期的驻地出差使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可以把家庭和孩子放到一边不管的人。所以我选择放弃高收入和三居室,从企业退出来到北大网络中心做一个普通员工,做好一个妻子和母亲,从事一个技术工作者能力范围的工作,回归到"相夫教子"的传统角色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北大的工作也是"相夫教子"的过程。如果将北大当成一个大家庭的话,"相夫"是指通过信息化来支持整个学校的发展建设,从学校的角度用IT手段来整合资源,将学校各部门无缝连接起来,提升效率并搭建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教子"不敢说,但自己确实始终把团队成员真正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更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将家庭和工作两种角色融合而不是割裂,我想这应该是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我的最大启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