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及保障机制对比分析
人才机制和安全制度仍是短板
信息化管理制度及CIO机制逐渐确立
高校信息化管理者将更多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工具,已经成为共识,“从推销工具转变到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从关心单一的技术到关注整体解决方案,从关心信息技术到关注建立IT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这几年间高校信息化管理和决策者在角色定位中的重要转变。
两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长或者副校长分管信息化,他们主要负责制定全校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政策和规范制定以及IT预算。
而且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日趋重要,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多数学校分管信息化的最高行政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程度比较高或很高。
如图1所示,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尚未确立CIO机制及其职能和管理模式,117所高校中确立由CIO“负责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订”的只有7所,有3所为211学校,另外4所为高职高专和一般本科院校。说明,我国高校CIO职位设立尚在探讨中。由于2016年6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建立CIO制度的政策导向,相信未来各高校在CIO制度建设上将有突破性的增长。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同时也明确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CIO是信息化工作的“一把手”,未来如何让CIO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各校探索的热点话题。
如图2所示,从两次调研的数据对比来看,各高校已经逐渐重视信息化建设,两次调研均参与的117所高校中,将信息化规划单列的高校从之前的65所上升到了77所,到2016年,无成文信息化规划的学校仅2所,这个数字在2011年是8所。
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渐形成
在参与了两次调研的117所高校中,在2011年时,有106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工作,仍有9.40%(20所)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如图3所示),而到2016年,所有学校都已经建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部门,并且,有98所高校设立了“发挥实质性作用信息化领导小组”来负责规划制定、IT项目与经费管理、与院系部处信息化关系协调等工作(如图4所示)。
在2016年117所高校设置什么样的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一问题上,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设置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并没有统一的名称指向,都还是根据校情及历史建置来设置,各有千秋。
对比5年间117所高校信息化部门队伍建设的情况,如图6所示,在信息化部门的人员组成中,信息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10人以下的学校,2011年占了58.12%,共68所,2016年为50所。而2016年多数学校信息化部门技术人员的配置区间移到了“20~50”人,10人以下的学校仅占42.74%,10-50人的学校占47.86%,共有56所。其中,人员配置上985/211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人数最多,其次是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最少。
在这支信息化队伍中,2011年和2016年的调查数据均显示,学历集中在本科和硕士,2016年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学校数量、部门专业人员数量明显高于2011年的学校数量。总体态势是985/211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的平均学历要高于一般全日制本科院校,一般全日制本科院校又高于高职高专。两次调查数据对比显示,学历层次逐渐上移,具体分布如图7所示。
然而,近两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于IT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信息化队伍在2016年间出现了一波离职潮,高校信息化部门如何留住人才的话题,再次在各校之间热议。从调研中,在关于高校目前存在的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让许多学校感到忧虑。有42.24%的高校认为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是缺乏专业人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