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慕课界网红”武大思政课
武汉大学从2013年开始尝试慕课教学,2014年开始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上线课程,到2016年年底共上线29门课程。其中涉及到人文科学学部10门,社会科学学部8门,信息科学学部、医学部各4门,理学部3门。无论是从选课人数、开设课程数还是课程学期数都在“爱课程”网站上排名第二位。
武汉大学的思政课在上线课程中属于网红级别,并刮起了一阵高校思政风。第一季选课人数达88881人,这其中包括在校学生、在职教师、社会学习者,但主要以在校本科生居多。现在武大思政课第二季已经运行到第四周,截至目前,选课人数已达到5万多人。
课前,教师把课程任务和测验发布在平台上,学生需要及时完成,教师就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的数据基本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依据地组织教学设计,组织相应的案例展示、讨论、讲解并安排更深层次的研讨。将刚性知识的学习放在课下完成,课堂上就可以省出时间讲解自己独创性和深层次的知识,让教师找到真正教学乐趣之所在。
在课程运营方面,武汉大学慕课课题小组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立体化的社区,比如建立并维护课程的公众账号、课程讨论区和QQ群。名为“武大思政课MOOC学习群”的QQ群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个课题组共同负责运营和维护,十多位老师负责管理,目前已经有2000多人加群讨论学习。并在慕课讨论区设有“向老师提问”和“学员互动”两个板块,学生可以在这里提出问题,分享经验,老师则必须在24小时内作答。负责课程运营的老师会时刻关注讨论区,做好学习者和主讲老师的纽带。运营者需要及时和主讲老师反馈讨论区中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这样方便老师及时、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建立社群来建立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强关系,既方便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目前,武汉大学全校还在制作30多门涉及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课程。(整理:高锦)
慕课,给点儿时间加点儿互联网思维
陈训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
不光是思政课慕课老师,其他学科的慕课老师,突然站在摄影机前讲课,多少有点不适应,有点儿拘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认为,这需要适应的过程。“我个人预测,在未来的两到三年时间内,支持慕课的短视频制作技术和成本会大幅下降。到时候,老师在课程设计上会更灵活和多样,适应整个慕课体系的状态也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慢慢地,教师就会适应慕课的讲解方式,并会逐步运用到课堂中。武大将会制作更为细致的翻转手册,指导教师如何运用线上内容进行课堂设置。
慕课真正的价值就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当以教师讲为主的课堂逐步转换为以慕课为基础的混合式课堂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这一点是在传统课堂上做不到的。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学内容如何能够既有思政课课程政治理论的高度,又能接近学生的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政慕课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这方面,武大老师在课程内容整合和形式上,都有突破性的想法。将知识点细化之后整合,建立知识点体系和图谱使学生建立起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并充分运用慕课的特色,精心提炼授课视频,以图片、录音、电视记录片等形式,在视频中插入测验,做到形式灵活,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运用互联网思维运营课题组,也是陈训威所强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要用互联网思维运营项目,用年轻人的语言体系组织慕课脚本。脚本质量作为慕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关系到知识的传达,受众的感受和慕课制作周期。这其中,教师应该学会把知识碎片化之后,通过图谱等形式再次搭建起联系。”
未来武汉大学,还会在课堂的移动端中与慕课结合。“我们在课堂上就实现实时的交互,借助于一体化的工具,把交互内容记录下来,也会作为课堂考核、考评的依据。”陈训威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