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教育信息化2.0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反思新问题,重新认识新时代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那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当如何理顺?这里我们邀请了几位高校的信息化负责人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要推动教育信息化机制体制的建立
一个边缘的部门很难激活全校参与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
教育信息化2.0强调的是信息化推动教育生态的变革。对于教育信息化体制问题,大家一直在讨论,但教育信息化2.0行动将会使这个问题更加被关注。
教育信息化的体制问题在于人们对信息化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信息化部门一直定位为教辅部门或者服务部门,专业性又比较强,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很少进入决策层,在单位话语权不强,调动资源能力比较弱,而信息化本身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一个边缘的部门很难激活全校参与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推动教育信息化2.0这样的带来教育生态变革的行动,面临较大的挑战。
要应对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体制问题,首先要提高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学校的决策层在领导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慢慢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要加快进程,较好的方法是发挥教育管理部门的指挥棒作用,将信息化工作纳入考核和检查指标中。其次,要建立推动教育信息化2.0的机制,这个机制必须有决策权,说话算数,同时全校各职能部门和师生参与程度较高。实施时可以发挥现有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将其职能做实,将其工作常规化,条件成熟的可以建立首席信息官(CIO)机制。
技术上,我认为教育信息化2.0建立在信息化技术的最新发展上,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社交网络等,但如果要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教育生态的变革上,需要既懂信息化技术又精通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着力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利益共同体
要把管理运用到服务之中,要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制度。
教育信息化2.0是顺应新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师生日益增长的优质安全的信息服务需要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新时代面临很多新的机遇,如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师生对信息化需求强烈,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信息技术人才竞争激烈,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教育信息化产品成熟度不高、定制化严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疲于应对等。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促进学科发展应该是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2.0的奋斗目标。
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缺少顶层设计,成熟可用的标准和规范不够,导致学校和学校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发展极不平衡。
信息化的本质在于“化”,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工程,实施过程是改变管理观念、组织机构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要把管理运用到服务之中,要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指导和监督的水平;积极探索CIO体制,遴选懂技术精管理的专业人才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政府、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开发符合中国教育特点的信息化产品,试点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为了保障这一应对的可持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文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信息化水平纳入评估和考核体系。按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着力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利益共同体。
制约信息化成长的五个“不匹配”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教育治理方面和信息化推进方面,从学校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在项目建设方面,从建设自有技术团队上发力。
当前,从我校来看,教育信息化工作遇到的挑战基本是五个不匹配问题:建设预期效果与学校现行制度不匹配;信息资源供给与师生积极性不匹配;信息素养需求与培养不匹配;个性化业务需求和标准化市场供应不匹配;管理权限与信息化职能不匹配。
主要原因是制度支撑欠缺,引导多而激励少,人员(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信息素养不高,信息化意识不强,部门权限不足,软件厂商“批量复制”产品的定式,导致项目建设沟通不畅,推进不力,建而不用。
那么,如何应对?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教育治理方面和信息化推进方面,从学校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在项目建设方面,从建设自有技术团队上发力。
首先,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教育治理方面。要把管理者、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纳入人员考核体系,把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融合为一门模块化实践课程;把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修订融入到现行管理制度中,进行教育教学治理,在制度支撑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其次,在信息化推进方面要落实推行CIO制度(初级阶段可设置“执行CIO”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更高一级权限);赋予统一归口管理权限、数据资源调度管理权限;发挥好上级主管部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等文件的指导作用,明确建设初心,探索校内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
第三,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要引进(培育)自有开发技术队伍,弥补学校实际需求和厂商供应不精准的缺陷,形成基于统一规范接口,即插即用的互补生态。
为了保障这一应对措施可持续,我认为应当:1.制定教育行业信息化“数据共享标准”规范;2.深入落实CIO制度;3.四年进行一轮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4.尝试把信息素养作为必修课等给予学分认定,长远培育信息化未来接班人、CIO、管理者。
信息化素养培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学校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应学习新理念、了解新技术,掌握教学管理所需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专业人员的短缺是一个重要问题。而教职员工对信息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缺失、技能的欠缺是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软肋。
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这对学校的领导、管理者以及教育科研人员都是全新的理念,认识、适应、主动建设并有作为需要有一个过程。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想,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加强管理学习和培训。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发展很快,学校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都需要学习新理念、了解新技术,掌握教学管理所需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此外,要加强数据治理,为大数据应用、决策支持、智能管理与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加强应用和服务平台建设,适应快速建模、融合应用、讲究体验的新业务,服务信息化的要求。
未来我们应加强智能教学平台的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更加智慧的教学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
同时,加强信息化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强化领导、统一管理、分工协同、全员参与的推进信息化2.0实施的体制机制。
总的来说,数据与机制是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2.0的两个重要基础。数据的标准性、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共享性是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年4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