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转型之年,《教育信息化2.0工作计划》的发布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对教育信息化如何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部署和期望。在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看来,教育信息化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如果没有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无从谈起。
在“2018中国高校CIO论坛”期间,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接受了《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的专访,围绕教育信息化最新政策,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主战场——教学科研改革等话题,分享了他的思路与看法。
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
信息化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张凤宝解释说,自己刚分管天津大学信息化工作,对于CIO虽然是个门外汉,但也有一些深入的思考。他认为,CIO首先应是一个专家型人物,能够洞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CIO要在学校领导层占有足够的分量和位置,要拥有高超的沟通协调组织技巧;第三,要有主动服务意识,能够在信息化建设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从而使全校从上至下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化的建设动力来源于应用部门,只有通过内生动力才能推动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个系统工程。从教师教学发展来看,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天津大学设有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针对教师开展全周期的信息化能力培训。张凤宝表示,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是见实效,信息化要用的好就必须培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但这绝不是几次培训就能一蹴而就的,应随着信息化的进步发展,把最新的技术、理念传递给教师,避免教师出现知难而退的状况,让所有教师对信息化的应用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人事部门在教师入职、教学评价、职务评聘时,要把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有了这样的指挥棒,才能让教师自觉、主动地提高个人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三位一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教育信息化2.0,关键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和革命性影响。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个曾担任学校教务处处长长达六年的“老兵”,对于学校教学信息化工作,张凤宝深有感触。
他认为,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终身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泛在的、无时不刻的学习方式,需要教育信息化强力的支撑。从教师教学应用能力来看,“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个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
从教学模式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够,目前倡导的是探究式、互动式教学,要求教与学的角色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必须要有信息化做支撑。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前台。但在教学改革与信息化融合方面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探究式、小班化教学需要硬件基础的支撑,但小班教室、智慧教室等硬件条件支撑不足,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次,教师数量、教师水平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训不够;第三,研究生助教发挥作用不够。因此,只有拥有足够水平的教师、足够数量的教室以及足够数量并且满足要求的研究生助教,三位一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才能使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大面积实现,张凤宝如此表示。
把教学模式变革作为最重要的抓手
教育信息2.0提出要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但仅止于一种口号式的宣称远远不够。张凤宝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在考察天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时,对学校的“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给予了高度认可,但是也指出天大在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学校的小班化教学、探究式教学开展不够,因此我们也希望借此次审核评估的东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一,要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已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新校区的智慧校园建设卓有成效,老校区要借助改造的机会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的应用奠定物力支撑;第二,在教师评价上进行引导性的政策调整,包括教师入职、教学评价、职务评聘,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保证教师从主观能动性上不断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三,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全周期培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信息网络中心保持密切协同,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培训队伍,通过教育学院、智能与计算部、信息网络中心,全方位、全周期地培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第四,要把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革作为最重要的抓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过程评价,为优秀教师、学生评奖评优。
制度创新培养信息化生力军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任务要求、组织方式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张凤宝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顶层设计角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置于更高的位置,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第二,建立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信息化队伍,要求队伍人员既懂信息技术,还要熟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第三,树立先进的理念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倾听各方需求,明确信息化要为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第四,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训。
对于建设一支精兵强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张凤宝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表示,为了支持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与理念创新,发挥学校整体优势,动员学科、教师、学生的力量,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完成信息化工作。天津大学的智能与计算学部,在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上具有长期的积累,学院每年培养上千名学生,通过建立一种培养机制,从大一开始纳新,通过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这种“传帮带”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化的整体建设中,包括网络建设、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等等。张凤宝说,如此一来,可以为信息化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力军,一方面解决了信息化部门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创造力无限、创意无穷,也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最重要的是发挥了学校直接育人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与平台,培养了一批技术能力硬、实践能力强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张凤宝看来,天津大学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建设情况来看,信息化依然是基础,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精准、细化。信息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真正为学校管理、领导决策发挥更好地支撑保障作用。他强调,信息化工作要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同使用者密切沟通,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协同推动信息化建设迈入新时代。
作者:杨燕婷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2018年12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