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于1月29日召开在线教学工作准备会,确定了“开学不返校,网教不停学”的总体思路,明确本科生、研究生所有理论课程采取在线教学方式进行开课,对在线教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根据部署,2月28日,学生通过远程方式完成报到注册;3月2日,全校正式开始远程教学。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下,目前学校在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线上教学效果良好。
在线教学的总体部署
高校在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在相关政策指引下、依托一定的在线教学平台或网络学习空间、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方能实现。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工作的推进立足于“早”字,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学校自1月底起,多次召开有关在线教学及春季开学工作的视频会议,并从政策指引、保障措施和教学平台等三个方面对“在线云教学”进行总体部署,如图1所示。
图 1 疫情期间华南师范大学在线教学的总体部署
政策指引
自疫情以来,按照“开学不返校,网教不停学”的工作思路,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协同相关部门就在线教学工作出台了《关于2019-2020第二学期延期开学课程教学安排的通知》、《关于做好2020春季全日制本科生开学工作的通知》、《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全日制本科网络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工作方案或指引,对在线教学中的教学资源、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并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晚安华师”及QQ群、微信群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文件。
教学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根据教学形式可分为异步课堂教学平台和同步课堂教学平台。
异步课堂主要依托学校自建的在线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另外还拓增了中国大学MOOC的SPOC权限,鼓励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平台和方式进行在线教学。自建平台除了砺儒云课堂外,还包括砺儒小课堂、视频服务平台LearnTV以及云课堂数据统计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华南师范大学自建的在线教学平台
砺儒云课堂是全校统一的在线教学平台,提供课程教与学资源、活动和过程的“一站式”管理服务;砺儒小课堂是微信移动端课堂小程序,是砺儒云课堂在手机移动端的功能延伸,除此之外还提供扫码签到、问答、测验等互动工具,可配合同步课堂开展教学互动;视频服务平台LearnTV为教师提供视频录制、上传、检索、管理、存储、分享等服务,与砺儒云课堂无缝集成,教学视频可通过链接形式发布到砺儒云课堂中;云课堂数据统计系统分析教师在线教和学生在线学的行为数据,实现对教与学过程的跟踪反馈、教学效果的监督评价。
在同步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紧急采购搭建了ZOOM直播平台,并将其集成在砺儒云课堂中;另外,还组织开展腾讯课堂使用操作培训,鼓励教师多个平台联合使用。
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学校自建的砺儒云课堂作为唯一平台进行教学或使用砺儒云课堂加其它平台或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师占比接近70%,其余约30%的教师使用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钉钉等非自建平台进行在线教学。
保障措施
为确保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保障措施。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心多年来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运维方面的经验与优势,组织精干的技术力量全力保障在线教学,包括系统优化与维护、教学管理数据的对接、故障检测与恢复等。
第二,组建专业的“砺儒云课堂服务支持团队”,协调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组织由100多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及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34支“高校在线教学支持服务志愿者团队”,与学校各教学单位一一结对,为学校师生提供在线教学支持服务。
第三,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包括:举办了四场在线教学视频直播培训,共计5672名一线教师参加直播培训活动;组织了十余场语音在线教学专题研讨;推出了《学会在线学习》系列公益课程,在CCtalk平台免费开放。
在线教学的特色优势
华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在线教学工作,教务处、研究生院、网络中心等多个部门通力配合、有序组织理论课程开展网络教学,同时关注质量,切实做好在线教学的相关检查工作。
在平台环境方面,学校充分发挥自建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平台技术保障,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在线教与学环境,确保在线教学平稳运行。
组织有序
根据“网教不停学”的工作原则,学校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快速搭建了网络教学的框架,有序组织本科和研究生理论课程开展网络教学。
教务处发出关于延期开学课程教学安排的通知,要求在疫情面前打好“教学攻坚战”,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恢复正常课堂教学前,理论课程一律采用“网上授课”教学方式。对计划开设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需按原定的开课时间采取线上授课方式对原定的学生开设课程。
网络中心负责做好新学期“网上授课”的技术保障工作,包括完成教务系统与砺儒云课堂的数据对接、开展系统压力测试、进一步加强教学网络安全技术支撑等,为线上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学校支持教师使用多个平台进行授课,但若采用除砺儒云课堂之外的其它教学平台或授课方式,则需经教学单位审批,并报教务处备案。
关注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华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力争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不滑坡。
首先,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质量监控工作组,两级监控工作组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分阶段开展所有理论课程在线教学质量的跟踪反馈工作,同时采用师生在线教学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师生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与建议,并进行相应改进。为了便于督导和管理,学校还为每个教学单位提供6个“超级账号”,用于砺儒云课堂巡查。此外,云课堂数据统计系统能实现对砺儒云课堂中的在线教学活动及师生个人行为数据的跟踪、采集、分析和处理,并以数字和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呈现,一目了然,方便教师和管理人员快速掌握教学的总体情况。
平台优势
学校线上教学主要依托自建的在线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同时为了更好支持教与学活动的开展,还提供移动端课堂小程序、视频服务平台以及课堂数据统计系统,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互联网虚拟学习环境。砺儒云课堂具备强大的教学过程管理与学习评价功能,支持成绩管理、分组教学、师生互动等,适合学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在线教学活动。
自2016年9月上线以来,砺儒云课堂经过三年多的稳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已积累了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经验,能有效支撑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另外,视频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视频一键录制、上传的工具,简化录制过程,操作简单便捷;课堂数据统计系统能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跟踪数据详细,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和依据。
自主可控
由前文可知,华南师范大学在线课程将近70%基于自主可控的砺儒云课堂,平台扩展性能优异、维护简单,因此在线教学具备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和抗风险性,能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资源调度。
在前期准备阶段,为了使砺儒云课堂稳定运行,学校网络中心加大网络资源倾斜力度,对带宽和服务器资源进行扩容,避免卡顿、延迟等现象发生。
为做好平台技术保障和应急调度指挥,学校还成立了在线云教学临时指挥中心,设立网络条件保障组、云平台资源保障组、统一身份认证保障组、砺儒云课堂保障组等,确保可以对故障进行尽快的检测、排除和恢复。网络教学首日,管理及技术人员提早一小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万人规模的在线教学大考。
在线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在线教学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在线教学从1月29日开始部署到3月2日正式开课,通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经受住了全校1600多名教师、3万多名学生的考验。
3月2日,网络教学首日,砺儒云课堂总体运行平稳,从上午8时起,登录人数、网络流量呈高速增长状态,到上午10时许达到顶峰,实时在线课程859门,实时在线学习人数10588人;在线学习人数共计19657人,在线课程授课共1453门,平台访问点击量高达116万次。
开学第一周,共1314门本科理论课程、2886个课堂进行在线教学,1370位教师、25000余名本科生参与教学;51.9%的课堂使用两种以上的平台,其中中国大学MOOC共开设76门本科课程;砺儒云课堂访问人次超过50的课程有673门,如图3所示,教师访问共3836人次,本科生访问共83379人次。
图3 开学第一周砺儒云课堂总体使用情况
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在线教学运行情况良好,各项教学工作有序推进,线上教学井然有序、渐入佳境,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在疫情面前,学校初步取得了“教学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极大降低了疫情对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不利影响。
在线教学反思
经过疫情时期的在线教学实践,结合多年来学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在线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反思。
首先,在线教学的前期基础条件相当重要。此次疫情,学校之所以能快速响应并搭建网络教学的框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年在线教学的积累,自建平台砺儒云课堂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建平台不仅能保证学校在线教学的自主性、可控性,还有利于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和督导,以及对教师与学生行为数据的分析研究;
其次,应长期坚持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在线教学模式不应随疫情的结束而结束,学校应引导教师做好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疫情结束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最后,要强化服务团队建设。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差异比较大,需要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及时、细致的应用咨询与培训服务,尤其是疫情期间,许多教师新手上路,更加需要专业团队的服务和支持。学校建立了由网络中心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在线教学支持服务志愿者团队、学生助理等组成的“砺儒云课堂服务支持团队”,在线上教学支持与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20年4月刊,原标题为《华南师大:自主可控云课堂通过“大考”》,作者:林南晖 郑凯 梁卓明 刘丽清,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