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大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治理本身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也重点强调了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即深化实施“首位战略”(始终将人才和创新摆在首要位置);
建设“三大高地”(“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创高地);
推进四链融合(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
优化“全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我认为,助力国家及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高校在“十四五”中的重要使命。
从具体的高校层面看,高校的治理往往是一种资源型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把高校的财产、高校的基建、老师的成果、学生的就业等等都看成一种资源,要办好现代化的大学就是要把这些资源增值。
资源增值的方式有很多种,以往高校治理更多是一种感觉型、探索型、试错型管理模式,没有很精确的科学方式。
我们知道,高校中存在着很多边界,校领导和院系之间,院系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宿舍、食堂、活动场所、教室之间,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之间,都存在着边界,应该怎样去突破这些边界?突破高校中的边界有很多方法,其中,数字化转型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支撑和引领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和认识之下,很多高校提出建设网上大学,建立大学的网上镜像,大学的办学空间开始从原来的物理空间转换成为逻辑上的虚拟空间。
以浙江大学为例,2017年,浙大启动“网上浙大”建设,并提出了“浙大魔方”模型。魔方有六个面,其中排在前面的三个面是面向所有师生的:
第一,构造五大空间,即在线教育空间、学术科研空间、网上办事空间、信息发布空间、个人信息空间;
第二,将五大空间作为建设要求映射到四大场景,即新教学、新人才、新学术、新服务;
第三,发动三大工程,即“心中有数”“浙大百科”“爱上云端”。
在此基础上,“网上浙大”助力浙大进行核心业务转型,助推治理能力提升。
浙江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目前面临着“两局一窗口”(“百年变局”“战略全局”和“重要窗口”)的责任使命。
在全球治理层面,要把握“百年变局”,构建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家治理层面,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在省域治理层面,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与以往相比,学校“十四五”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而多变,同时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既定目标远大而艰巨,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办学结构的基础上深化治理改革和组织变革,在精准的识变、科学的应变、创新的求变中保证规划实施、寻求战略突围、实现历史性跨越。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共识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总结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情况。
从2011年起至今十年来,我国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这五项任务,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初步建成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策略推进过程中,达成了很多共识:
第一,在教育理念方面,完成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变,形成数字化教育服务和数据教育治理的思路。从管理到治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再业务化”。
第二,在人才培养上面,注重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化人才。从重视学生成绩到重视其能力;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提升为主;从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
第三,在教与学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共识。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产生,我们步入“智能增强”时代。
在智能增强时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发生了巨大改变。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再到智能增强时代,从最早人与物的两元空间,到人、物与信息技术的三元空间,再到现在人、物理世界、信息技术和智能机器的四元空间。
在四元空间里,教和学发生了变化,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第四,在教师发展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师队伍。
第五,在评价方面,评价已经成为衡量教育信息化绩效的重要参考指标。疫情期间,学校纷纷开展网课,而教学评价也随之与时俱进,从一考定终身,发展到过程式的考核,从单一的考核发展到多方面的考核。
政策推进路径的共识,给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要多元参与,优化政策制定主体构成,构建由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机制。
其次,要强化教育信息化政策评估,确保决策科学性、公平性和推进品质,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界多方参与构建教育信息化治理指标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决策与推进进行监督。
浙江大学治理体系中的信息化支撑
1.构建众筹群智的生态圈
高校的治理分很多方面,可以从立德树人角度,从党建角度,从行政角度,从教学科研服务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去做。
现阶段,这些治理层面有一部分信息化可以触达,而另一部分在信息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然后才能去支撑和引领。
那么,高校治理体系和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关系如何?
我认为,在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体系化的构建。比如,高校的建设已经从原来的“学校建,学校用”,逐渐地转换成“学校给制度,社会多元参与,学校持续发展使用”的氛围。
因此,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众筹群智的全场景生态圈,在生态圈里,将网络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都集合在一起,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解决方案。
有了生态圈,还要有数据驱动的理论体系,以及可靠稳定的全链路支撑体系。有了理论和支撑“底座”,在教学育人方面,构建全流程的管理体系,以及全过程的培养体系。在老师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方面,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由此使得高校能够打通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教学,能够支持终身教育和开环教育。
具体到浙江大学信息化对学校治理体系的支撑,我们对上述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框架做了进一步充实:
在众筹群智的全场景生态圈里,建成了众筹式的混合云,把散落在教授团队及院系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算法算力汇合,通过光纤的方式,将这些私有云连接到信息技术中心的专有云,专有云拥有强大的云服务系统,能够管理无限量的资源;在众筹的基础上,再将专有云和公有云打通,使师生能够使用到无限量的算力和存储力。
再以数据驱动的K-CPS理论模型(通过知识图谱、智慧教室、学习平台和云服务串联起教室、课程和平台),加上可靠稳定的全链路的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生为本的全过程培养体系,数智融合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以及点线面体融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当前,大家都在做智慧教室。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教室的“智慧”不应只体现在多媒体设备的升级,除了教学设备,老师的讲解,包括语音和录像,都是珍贵的资料积累和保障。
关于智慧教室,浙大罗卫东副校长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描述:
在传统的课堂,知识精华大都飘散在空气中,不会被历史和时间积累,但有了真正的智慧教室,有了常态化录播以后,这些课程的精华就能够沉淀下来,沉淀在学校的课程云之上。
在众筹群智的全场景生态体系上,浙大有哪些具体实践?
2018年4月,浙大智云实验室建立,旨在以面向老师、学生和学校的未来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师生的信息化能力、加强教育生态建设、提升治理水平为目标,以通讯录、即时通讯、视频会议、钉盘、直播平台、开放平台等为基础架构,建设系列信息化功能产品,引入混合云、基于时序的流式计算安全系统、业内顶级的语音识别技术、智能媒体处理技术等技术,聚集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研究机构、高校代表等合作伙伴,由此搭建一个生态开放的大平台。
2.信息化助力战“疫”
信息化能力的构建为疫情期间的应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学在浙大”平台在2019年的11月发布,“浙大云”在2020年1月发布,“浙大钉”在2018年5月发布。
疫情期间,学校所有的业务都上云,所有的应用集中在一个端,所有的网络都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几个基础平台由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疫情期间,浙江大学所有的课程都“上线”,通过浙大钉、学在浙大,加上智慧教室和课程云,浙大的任何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观看到校园里上百间智慧教室里正在教授的课程,不仅可以实时上课,而且有语音转播,可以做笔记,还可以看回播。除在线课程外,我们又陆续支持了在线答辩、云上毕业、云端招生、网上迎新,等等。
在全流程管理方面,疫情期间,我们花了10天左右时间梳理了接近10万条师生数据,包括教务系统、统一身份认证、人事、学工、员工、课程数据等,打通了三个“百分之百”:
第一,凡是在教务系统开设的课,在“学在浙大”平台上都有相应课程;
第二,凡是在“学在浙大”平台上的课程,都有相应的浙大钉钉群供学生观看直播及讨论;
第三,凡是在浙江大学注册的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浙大钉账号来访问课程资源。
全部课程上线的难点在于,很多老师和学生没有上过网课。为此,我们建立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从学校整体的领导层组织,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到各院系的教学科、具体上课的老师学生,我们为每个院系配备了支持团队,并为每个院系建立了接近千人的大群,对师生进行在线教育培训,培训总数达到1万多人次。
高校治理体系中信息化能力评估
教育信息化已经从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1.0时代,迈进以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2.0时代。教学空间、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目前与教育信息化2.0时代相配套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高校治理体系中的信息化能力缺乏具体的考量与引导,引发如下问题:
高校信息化盲目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建设重投入、轻产出,重结果、轻过程。
因此,开展高校治理体系中的信息化能力研究,指导、引领和治理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基于此,当前我们正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中信息化能力建设研究”课题。这一研究课题被赋予以下意义和价值:
应有助于升级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引导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创新、增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水平、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强化校园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绩效产出。
这些意义和价值从不同侧面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者和决策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最后,希望高校治理体系中信息化能力建设研究也能像“十三五”“十四五”教育信息化规划一样,“一张蓝图绘到底”。
(本文根据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智云实验室主任陈文智在“加强高校核心业务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11月刊)
整理:项阳
责编:朴艺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