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图书馆界热点问题之二:信息素养教育
编者按
“开放存取、信息素养教育、数据管理、移动服务、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及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保护”被高校图书馆专家们认为是当今国内外图书馆界关心的六大热点问题。在以上几期刊登了关于开放存取的实践与成果系列文章,本期将登载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十大关键问题。
作为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浪潮说法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属性却从来没有哪个阶段比二十一世纪这十多年更加汹涌澎湃。信息技术的变革性发展影响了全球化的进程,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
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素养教育在新的数字环境下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教育结合新的信息环境、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让无处不在的信息得到无时无刻的素养教育。本文从十个方面展开介绍和分析,有的方面已经有了像Blackboard平台一样的广泛应用,有的方面虽然没有案例,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方向。
1 相关政策及标准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实验场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如关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素养教师发展、经费保障及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高校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是信息素养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
课程标准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它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信息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具有权威性、可行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一段时间。1984年2月国家教委(今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在各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该文件中强调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把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使命交给了该课程。
国际上最知名的信息素养标准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这是较为成熟和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并且做到了及时更新,如2013年就发布了新的标准。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信息素养标准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
文献检索课在我国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了,但我国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和标准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希望能够借助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能够制订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
2 泛在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我们正处于一个泛在环境的信息社会,或者说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诸如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话,而且它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云计算、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信息的应用智能化,对于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广泛。
图书馆的发展也正在朝向泛在化发展,无处不在的图书馆4A环境(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越来越成为现实。如何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和泛在的信息环境,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
泛在环境中,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愈发普及,它如同网页的一个超链接,介入到随时随地需要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中,成为科研工作的可扩展部分。
一方面,移动图书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泛在环境很好的例证,是泛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泛在信息环境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信息短缺的尴尬,这与文献检索的检全率与检准率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这给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