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心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教材与参考书等课程内容和电子教材、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料项目上进行建设。目前,平台上已经有3400多门课程,逐步完成了包括校级精品课程、首批立项的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课程和双语课程等精品(典型)课程的建设。
建设目标
为建立基本符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新体系,必须构建符合一流大学教学要求的网络教学环境。
浙江大学力图通过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满足师生员工对教学信息服务的要求,最优化地整合校园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水平。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中心是全新一代大型分布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它以标准化的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汇聚了一百来个专业、几千门课程、几百个各级教学组织、上百个实验中心、上百个实践基地的信息资源,是专业信息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同时也是教学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成果展示平台。建设目标为4000门课程及有关信息上网,具有30000注册用户规模。
基础设施
1.浙江大学拥有堪称国内一流的校园网,是中国科教网浙江省主节点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主节点单位,校园网已建设成校区间的万兆骨干网和楼宇间千兆主干网,覆盖所有校区。良好的网络条件为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2.2003年,学校开通了教学资源网,网上课堂提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提供了按学科分类、关键字等检索功能的各类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多媒体素材,可供课件与网页的制作使用。资源网上存放学校先后资助建设的300多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网促进了课程的信息化,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3.2005年,学校开通了精品课程网站,汇聚了国家级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课程84门,校级精品课程177门等一大批课程建设成果。
4.学校拥有14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个基地与中心均建有网站和相应的网络课程;另外,还有各学院和教师自行开发的网络课程和电子教案、PPT等。
5.2002年学校开发了“现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大量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等信息。
这一切,都为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
系统功能
1.辅助教学功能。教师教学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学习功能:学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辅助学习。
2.课程建设功能。系统为教师提供创建个性化课程网站、制作个性化网络课件的公共资源体系,便于教师建设课程,更新或完善教学内容。
3.课程管理功能。系统提供各类课程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支持各类在线调查以及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4.教学信息展示功能。系统可展示学校教学理念、办学宗旨以及各院(系)教学总体情况;展示学院各专业设置情况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分层次展示各类别、各学院、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包括各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按学院、专业展示任课教师(课程组教师)的情况,包括职称、研究领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展示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名师风采、精品课程、教学成果等;展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及管理改革与创新、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
三大平台
课程中心服务于全校数万名师生,服务于学校数百名教学管理者。对于他们来说,浙江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中心是:
教师创造性教学辅助平台
创建个性化课程网站——教师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易用制作工具,鼠标轻点即可完成网站的初始化,同时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建设项目及参数,快速建立课程网站。
搜集整理教学资料——利用搜索引擎,集成电子图书、素材库,整理历史资料和最新信息。
辅助教学——通过课程公告、站内信件,向学生发布课程信息、相关通知和学习资料;通过答疑、论坛,实现师生互动;通过向注册学生布置作业、练习、作业批改、成绩管理与分析,完善教学考核手段。
教学研讨与资源共享——与教学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研讨,参与资源库的管理与分享,实现课程组教师间协同教学;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研讨,提升教学能力。
在线教育技术辅导——通过平台提供的教育技术课程录像,提升教育技术水平。
生成申报教学成果——教材整理、电子教案完善、教学录像,为申报各类精品课程、各级教学名师、申报各类教材奖奠定基础。
个人网络事务——平台具有教学提醒、时间安排、邮件、博客、个人信息等功能。
平台还提供各类实用工具,如网页编辑器、在线,离线课件制作工具、进阶式网络教学工具、协作式网络教学工具、录像课件管理工具、录像、课件版权保护工具、成绩管理(如平均分)工具。
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
浏览各类教学信息(例如课程信息、任课教师信息),为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以及选课、选学习进程提供参考。
利用课程中心提供的虚拟课堂、网络课件、仿真实验链接等进行辅助学习。
接受任课教师发送的课程信息,下载各种学习资料。
上传作业,查看作业批改结果;利用网络提供试卷库进行自测,检查课程学习质量。
通过E-mail、课程论坛、博客与教师实现互动,与小组同学实现交流、互动,真正实施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创新性学习。
管理者优化管理平台
各类教学数据库——平台提供真实、实时、客观的教学数据,如课程开设情况、课程资料利用率、资料上载完全度、实时学生在线数等;平台同时提供单门课程资料利用率、作业上缴率、考试情况等的统计与分析。
各类在线调查——管理者根据改革需要,通过平台方便地进行各类教学问题的问卷调查,并能对调查结果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提升教学水平。
质量监控评价——通过实时量化的数据,学生、督导员的评价,对课程质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考核,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学生学业的监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各类管理——如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组织管理等。
困惑与思考
1.做“大”与做“适度”。课程中心的宗旨是提升教学质量,从这一点上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派生出的功能是共享与展示。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课程”关涉教学理念、关涉教学改革、关涉教师、关涉专业建设等方方面面。如果包含全部内容,势必有“贪大求全”之嫌。
从教师、学生层面来说,关注的是“教和学”的便捷;而从管理者来说,关注的是“功能”的齐全,如何协调在一个适度的范围,这仍需进一步探索。
2.统一课程建设标准与个性化。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统一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标准,使之逐步国际化是十分必需的。但过分强调标准会妨碍课程建设的个性化与自主化,不利于创新性“教”与“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知识产权与网络安全。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劳动,享受知识产权的保护,课程内容、资料该对谁开放、该对谁关闭,教师应有决定权。但从技术层面来说,目前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由于课程进一步开放,课程中心势必会遭遇“病毒、黑客”等问题,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系统要真正充分发挥作用,依赖于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除了要解决知识产权和网络问题外,还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来培养师生的信息化习惯,提升他们信息处理、应用能力,这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1为浙江大学医学院,2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10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