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的发明人爱因斯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说:‘有线的电报好比一只非常长的猫,如果你在纽约踩了它的尾巴,洛杉矶就会叫唤。如果你明白这个就很简单了,无线电也是一个这样的东西,你踩它的尾巴,它在那边儿也可以叫,关键是这儿没有猫。’中国无线电的模式是非常灵活的一种机制。无线终端一定会超过有线终端是必然趋势。”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教授在近日召开的“2005中国无线校园网建设与发展论坛”上论述下一代校园网的发展时如是说。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无线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园中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无线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将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本刊承办的“2005中国无线校园网建设与发展论坛”于5月27日~29日在北京召开。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注,会议邀请了教育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专家对无线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国内外建设现状与困难,以及无线应用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李天顺指出: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普遍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他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提出适合现代科技进步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应用模型,不断提供质优、价廉、实用、好用和够用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走出一条低成本、大面积、高速度推进信息化的道路,使每一个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地获取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政策规划小组秦海司长在“我国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构想”报告中提出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五个方面的设想:第一,要把整个的经济,从依赖于资源的投入,转向依赖于知识和人力的投入,要促进信息通讯技术与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抓住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构成全面、终身的学习和教育体系。通过网络化的环境、信息化的手段形成一个保证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人力资本的水平逐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层面不断攀升的环境;第三,要把握目前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自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增强中国国力的信息;第四,保证一个安全的,可信的网络环境;第五,真正形成一个全民受益的环境。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介绍了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他要求积极主动地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在活动中发展、在研究中提高,建设教育资源平台和北京教育资源中心,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资源瓶颈问题。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处长娄晶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思考”的报告,她指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模式和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移动近几年来不同程度地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些学校已经建了无线网,怎样有部署、有计划地确定它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模,还有必要在方式、规划、措施以及相关技术、安全性能等各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她认为: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怎样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在“下一代校园网”的报告中从现代形势的发展及下一代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等两个部分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李星认为目前互联网跟下一代互联网在应用方面的区别将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交互式的协作;二是使用远程资源;三是大规模的分布计算;四是虚拟现实。IPV6将是校园网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在论坛上发布了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校园网及信息化应用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99%以上的高校建设了校园网,其中65%的高校校园网接入速率超过1000M,每个学校平均接入计算机终端3622台,但综合类重点大学接入的计算机则超过了7280台。全国高校接入个人用户高达1800万,70%以上接入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据悉,今后每年将定期举行该调查活动,以便给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处长刘元安就“无线校园建设的内容”、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中心主任马严就“无线校园网安全与管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博士就“无线技术优化教育信息生态”等专题做相关的报告。清华大学李贺武及北京大学尚群针对本校的无线网络建设在论坛上做了交流报告。
各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高校主管领导、部分优秀中小学校长、学者及有关企业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