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现代化,技术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手段。高校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教育思想上实现突破。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a major problem: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of education and the style of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cannot matc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s to update education ideology. Technology can only provide the IT-Based Education with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method.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key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deology. Guided by the advanced education ideology and aided by the IT-Based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can really come true.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力,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也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竞争内容。不仅是为应对国际竞争,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考虑,我们不能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重新思考和定位。长期以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为目标所形成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高校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加强内涵建设的最根本动因。教育部也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们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内涵建设,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把脉,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我国高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的区别并不只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量的差别,而是包括在经济格局、社会结构、法制体系以至思想观念上有着根本性的、质的差别。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对于科学和教育的许多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种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能适应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仍主要基于劳动分工理论,承袭工业产品生产模式,多采用职能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工作流程细分,一般采用部门领导人负责制,优点非常明显:权责清晰、工作人员技能单一、单项任务的效率高。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员工缺少创新意识,只对任务负责、不对整个流程负责,业务偏向管理而非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在指导思想上主要是通过管理达到组织目标,对于以提供工业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是相适应的。但对于以知识生产、创造为主的信息社会,这种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它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影响我国知识创新体系正常运行。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工业化社会生产相适应,仍沿用工业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强调批量、模式化、专业化、统一化;而信息社会则需要的是复合型、个性化,注重素质和能力。这显然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不少课程主要内容仍是对传统工业社会技术、社会、经济、管理、法律等的解读和研究上,这对于我们完全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必须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业化的目标是大规模生产、消耗资源和积累物质财富,如果用工业时代产生出来的工具、方法和哲学来解决当今时代的问题,就难以适应信息的的庞大数量和传送速度。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管理体制、价值观、甚至意识形态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而传统的教科书中未能充分体现这种变化。且由于各课程缺乏沟通、布局和统一规划,一个适应信息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尚待完善。从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对世界竞争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应对信息化的浪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教材引进、合作办学,跟在西方国家后面跑。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面前,我们与西方国家差距并不大,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在制度上形成鼓励创新和探索的机制,我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次新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和赶超的历史性机遇。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信息技术首先成为自动化的工具,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成效显著,这也成为不少高校推动信息化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我们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学生仍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主导教学的角色也没有发生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只是加大了每一节课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不足的矛盾,但仍然无法应对知识爆炸的窘境。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学生对变化和可能出现的变化没有预测,出现了刚毕业的学生又需要重新培训、或学校学的知识不够等问题。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并培养其把握好这种变化的能力,这就不再是向学生灌输更多“知识”的问题,也是无法通过知识学习所能获得的能力。这也许正是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应该深思的。
所以,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工业经济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扩招只是这一矛盾一个诱因,并突出加剧了这一矛盾,使得这一矛盾的解决更为迫切。实际上,为增强本国或本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以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高校内涵建设成为目前我国高教体制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高校内涵建设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以从目的、目标和内容来看,教育信息化与现阶段所推动的高校内涵建设都是一致的。
教育信息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管理落后的局面。我国高校经历了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化阶段,主要是校园网建设、在线图书馆数据库、教学多媒体、课程数字化、在线注册查询等,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所以教育信息化所提供的不再仅仅是技术解决方案,主要的是建立起一套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的建立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目前很多高校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和标准化,如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等,出现了先进技术与落后的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并存的现象,计算机成为一个“自动化”的工具。从计算机应用阶段过渡到信息化阶段的关键在于对既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在设计。
以教育信息化为动力,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经济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依据,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都要依靠一套课程来实现,因此,教育改革的重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往往涉及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或方向调整,而且常常先在制度层面展开。课程改革不是课程内容的增删,而是产生质的飞跃,形成具有新理论的新课程。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师队伍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目标的整合是指不仅仅让学生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教师队伍的整合是指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以课题组的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建立起面向学生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过程的转变是指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延伸课堂空间,实现课堂与课外、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内容体系上,重新规划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多年来我们对于新技术革命的认知比较深刻,但对于科学思想的变革却缺乏认识,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思想的大部分内容,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我们的教育内容。这已经严重制约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以,课程内容的整合既要反映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人文、法律制度、管理、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新变化并科学合理划分;又要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反映变化的趋势和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成为新的教育模式,学校的功能也需要转变,即走向开发成为一个学习社区。
三、教育理念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前提
信息技术只能在提高教育效率方面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对知识爆炸对教育所带来的冲击,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教育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谈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时,“我们也不了解是否能用其它教育投入来代替这种劳动,以节约投入教育的劳动,或者重新组织教育的过程,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花在教学活动上的时间效率,从而获得收益。如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主要靠引用新式学习机器和采用电视教育方式,或者使教育活动计算机化,恐怕也达不到上述目的。我们认为,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应当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相作用,从而导致许多微小的体制上的革新,才能减少每个人完成既定的教学工作所花费的时间。” 这种“体制上的革新”就是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科学技术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既可以用于教育信息化,也可以用于加固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而且通过教学效果效率提高给人以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错觉,为彻底改革带来困难。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如下图所示,确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明确方向和指导思想。没有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现代科技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就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普遍。计算机成为原有流程自动化的工具,传统的思想观念借助于现代化工具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原有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新问题不断。遗憾的是不少高校仍沉醉于既有的“信息化”成果,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却束手无策,技术人员疲于奔命“救火”。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业务流程重组、课程体系重构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和文明传承者,应该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实践者。业务流程重组、课程体系重构的关键是创新,对原有流程和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观念、权责、利益的冲突再所难免,没有坚定的指导思想和坚强的领导是很难实现的。这是一场攻坚站,也有人将之形容为一场“教育革命”或“新教育风暴”,有反复甚至失败,但它是我们彻底摆脱“桎梏”束缚所必经的过程。最后,人员、组织、制度和技术支持是内涵建设的保证。这里的人员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不仅掌握现代技术,更重要的是拥有现代科学思想;“技术本身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除非教师们能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整合的工具来促进自己和学生的学习。这其中学习理论的指导是必需的。”(Shelly)组织、制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化;技术是现代化教育理念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图1:“自顶向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图
综上所述,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四、结语
“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然兴起的。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地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 正如我们不能用农耕文明来衡量工业文明一样,我们也不能再用工业经济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哲学方法来解决信息经济社会所出现的问题。说到底,是工业经济的桎梏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正象在单个机器还要由人推动时,他它始终是一种小机器一样,正象在蒸汽机还没有代替现成的动力——牲畜、风以至水以前,机器体系不可能自由发展一样,当大工业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还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和个人的技巧才能存在时,也就是说,还取决于手工工场内的局部工人和手工工场外的手工业者用来操纵他们的小工具的那种发达的肌肉、敏锐的视力和灵巧的手时,大工业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伟人的话再也明白不过了,我们需要的正是突破这种束缚我们思想的桎梏。
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旧的思维框架下,希望通过修修补补的方式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框架,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这需要领导者的勇气,更需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国家则需要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强制性标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当然,培训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应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和信息所体现的科学思想上。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讲座、行政和经济手段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只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符合需要的劳动力,但要将人口负担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强有力的突破口就是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李志民,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年12月23日
[5] 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6] 庞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6日
[7] [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