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背景与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2002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在Hewlett基金会的资助下起动了“开放式课程”(OpenCourseWare/OCW)计划,即将MIT的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料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求知者免费使用。
这一举措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传播知识和大学与学者合作的全新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大学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公开与共享的项目或计划。这些项目或计划为人类缩小知识鸿沟、促进教育质量和全球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知识进步无疑起到并将继续起到重大的作用。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协会CORE(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也建立了资源共享网站,将参与共享计划的国外院校的课程资源汇聚一起,为中国高校提供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获取渠道。
由于该项目的目的只是将这些开放资源免费共享在互联网上,没有考虑校园内资源建设、共享及与教学结合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些共享资源的应用效果,激励各个高校自身资源的积累与共享,促进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与开放,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技术问题。
高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高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学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为实现分散在各院系或个人手中的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建立基础,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高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学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学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中心可以对网络教学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支持。依托资源中心的支持,教师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取数字化教学材料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开展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网络教学提供资源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利用资源中心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扩大其知识的涉猎面,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国内资源中心的建设普遍对其需求、功能等缺乏全面分析,也缺少对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服务对象、适用范围、服务功能等问题的综合研究,没有建立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应用服务系统。另一方面,信息化的教与学对资源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的评价和入库资源的审核等等。
2.资源中心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的共享。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课程的含义、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要求资源中心不仅能提供丰富、即时、准确的教学资源,也要不断重视对已有教学资源和知识的管理,将教学模式的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等统一考虑。目前许多学校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依然是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没有按照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来建设,没有设计标准的软件接口,给内容交换和共享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带来了困难,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这都需要从统一规划、分布存储、高度共享、协同开放等角度重新构建资源中心。通过在资源中心里构建一个学习社区,在学习者得到网上的学习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交换如何使用学习资源的经验,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获得学习社区成员的帮助,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
3.资源中心可以持续支持资源的自我动态扩充。目前大多数数字校园的资源库还处于信息传递这一层次,以存放已开发的素材、课件、网上课程、参考资料等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让用户参与到资源与知识的建设中,也没有考虑资源的动态扩充,而资源的不断扩充恰恰是资源库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4.资源中心可以支持数字校园其它应用支撑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资源中心是提供数字资源的重要系统之一,并通过标准的开放式接口,可以方便、快速地与数字校园的科研、管理等平台等进行整合,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支持其它系统或平台对学习资源的应用。
本课题将研究高校校内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的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同时考虑到今后校际间的资源共享问题,重点讨论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目标、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分散资源形态分析与整合入库处理及应用模式。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已经有许多公司开发了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如清华同方思科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互盈科技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柯利华的网上资源中心。这些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均面向基础教育,功能都很相似,提供了资源上载、资源审核、资源的收藏、用户的管理等功能,实现了批量上传和下载。教育资源元数据的描述也采用了现行的标准,利用资源的导入导出功能可以实现资源的交换。但是它们都没有实现分布式功能,这些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都没有提供相互之间进行互操作的接口。在网络中还是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在高等教育方面,建立校级或国家级的教育资源库的尝试才刚刚开始。
目前全球主要大国都致力于收集教师的教材、教案和学习资源,分布式数字资源库(Distributed Digital Resource Repository)是目前各国流行的开发项目,主要目的是希望整合老师开发的内容,以促进交流、共享和再应用,比如典型项目有:
1.美国的GEM(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s)
1996年春天,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互联网上已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然而却又未经分类和组织的教育资源。如何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帮助教师便捷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年秋天,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联合发起了一个针对解决上述问题的专门项目——Curriculum Gateway Union Catalog(CGUC)。这个项目委托著名的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交换所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ERIC/IT)具体实施。1988年,这个项目的名称改为教育资源门户(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GEM),成为美国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的非盈利组织,它主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网上课程计划、课程单元和其它教育资源,并遵循资源共享与互操作的原则,建立了适用于教育和培训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GEM并不收集真正的资源,而为资源贡献者提供了一种规范的资源描述方式,并指导用户利用它的元数据生成工具GEMCat,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按照GEM标准进行整理和描述。
在GEM规范的框架下,美国建立了面向广大教师的著名的教育门户网站theGateway,用来收集资源信息。所有的教育资源贡献者要向GEM提出申请,以进入门户网站theGateway成为GEM集团会员,并提交通过标准化描述后的资源元数据。门户网站的访问者在theGateway上利用元数据信息检索到所需资源后,会通过索引链接到该资源实际存储的网站。在有效维护资源原创版权的前提下,用户所面向的是一个虚拟的大资源库,资源分散存储在各个原始网站,通过门户网站提供的检索功能,获取到更为丰富的资源。而实际存储资源的各个网站通过将元数据信息提交给后,能增加该站点的访问量,因而必然有成为GEM会员的积极性。
2.澳大利亚的EdNA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