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是一所知名的华侨大学,目前在校学生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学生达11000多人,由于社会制度、教育背景、学习习惯、文化基础、思想意识和就业出路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之间的知识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许多不同。针对学校这种国际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殊生源结构,结合学校“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选择上,从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相对优势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平台部署,分步实施
暨南大学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施中没有采用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建设策略,而是采取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建设策略。2006年首先引进5000用户数,随着网上课程门数和师生使用情况的不断增加,2009年将平台的用户数扩展到了25000,并同时增加课程管理平台,为平台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伴随着平台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不断深入,2013年学校又将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升级和扩容,平台的硬件支撑环境从唯一一台小型机的单机架构升级到6台物理服务器支持的多机云架构,存储容量由2T增加到16T,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和负载均衡等技术,将用户访问请求平衡、分摊到10个虚拟应用服务器上执行,大大提高了平台的性能。在平台软件系统方面,将用户数扩展到50000,可覆盖全校五校区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成教学生,并引进门户社区和移动学习平台使平台真正达到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处学习。我们认为这种分步实施更容易跟进最新的技术成果,更容易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更有利于平台的可持续推广实施和应用。
平台推广,系统多元
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学校要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视角,从政策、项目、经费、培训、服务、人员、宣传等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推广策略,促进平台教学应用的良性发展。
政策扶持,项目引导
万事开头难,暨南大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初期采取了自上而下的项目引导策略。学校设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全校计划建设200门,按学院下达建设指标,每个项目给予3000元的经费支持。项目实施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进行,配有专人负责项目建设的指导、支持和监督。仅仅一年,立项的课程全部通过结题验收。通过这种半强制性的促进措施,学校不仅建设了一批专业分布合理、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而且快速扩大了平台用户群,提升了平台使用率,使平台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度。随后,为了建设更多精品项目,提升平台应用层次,学校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制度化,提高项目建设要求,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每年立项一次,由教师自愿申报,专家组择优立项,并作为校级教改项目在职称评聘和工作量考核中给予认可。此外,为了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制订了《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保障网络教学平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持续培训,破除藩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为帮助教师能尽快使用平台,破除理念和技术藩篱。我们开展了岗前培训、项目培训、等级培训、专题培训、院系培训、网上培训、案例研讨、观摩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平台应用培训工作。从平台引进以来已培训教师3000多人次,并公开出版了2本培训教材,使平台培训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除培训外,我们还加强日常对教师的支持与指导,指定专人负责平台的使用支持,设立平台支持热线电话和邮箱,还在平台上提供详细的视频使用教程和帮助等,使教师遇到问题能随时解决。通过上述多方位支持,扫清了教师使用平台的障碍,使他们的平台使用更加顺畅、自如。
优质服务,技术助力
网络教学平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为更好地推动平台的广泛应用,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和统一门户登录,实现了两个系统之间用户、课程和课程注册关系的实时更新和无缝链接。师生只需登录就可以看到自己教授或选修的所有课程。通过这一技术革新,提高了平台使用的便捷性,激发了师生使用平台的热情。同时,我们还尽量从方便教师教学的细节着想,利用技术优化、简化工作流程,降低平台使用难度。比如我们通过技术开发对平台的课程循环使用步骤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可以将教师所建的课程一直保留在平台中,省却了课程存档、下载、再上载的工作,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每学期初平台会自动匹配更新学生注册关系,教师只需修改部分课程内容即可开展新的教学。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我们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更省力、更便捷的服务,尽量减轻教师不必要工作和麻烦,让教师能更多地关注教学本身,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