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把手机给我,我要做作业。”每当放学后女儿甜甜伸出小手索要手机的时候,母亲刘女士都会陷入万般无奈,她欣慰于女儿刚上一年级就这么主动完成作业,却纠结于用手机写作业的形式可能会毁了孩子的视力。
在北京,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小学生都需要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不同版本的APP软件完成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作业,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老师们乐意接受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热衷每天捧着手机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作业,但大部分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影响视力,程序存在缺陷,甚至还有花钱陷阱。
写作业用上APP,究竟利多还是弊大?
支持方
学生有兴趣老师能减负
记者调查发现,在本市小学师生中,广泛使用的有“一起作业”、“阿分提”、“酷听说北京版”等几种APP软件,在各软件市场均可免费下载,涉及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软件可以组建班级,只要老师发送一个邀请码给学生,即可登录,就好似在网络上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班集体。
以英语为例,软件下载了作业素材后,有听写、跟读、试题等内容,每个选项中都会有不同的音频文件,点击即可播放,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跟读、背诵、拼写等,软件会录下学生的跟读内容或者对解题进行评分,如果不正确或者跟读不准确,软件会要求学生重写或重读。学生每次作业之后系统自动评分,并且按照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排名。另外,APP软件上的作业题不仅图文并茂,还有声音和动画,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不枯燥。
丰台区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认为,软件以口语练习为主,可以对症下药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前好多学生不愿意当众开口,这个软件可以让他们自己在家练习口语,而且软件还能评判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对于老师来说,平常本来就课业负担较重,如果在学校一个个检查学生的语音作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样的软件则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老师还可以通过软件的后台,调取学生的练习音频,以获悉学生的真实口语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网友赞它是“作业神器”。
不过,记者发现,除了减轻课业负担和方便教学,老师使用这类APP软件还会有其他收益。记者在手机上下载了其中一款APP的教师版,只要用手机号登录,随便输入一所学校,起一个名字,就可以以教师的身份登录软件。在系统内,教师可以选择课本并布置、检查作业以及给家长发送通知信息等。记者发现,如果有30个学生绑定手机并完成6次以上作业,教师就可以获得10元话费,如果有90个学生完成,则可以获得30元话费。另外,如果教师邀请其他教师使用软件,双方均可以获得30元的话费奖励。
质疑方
影响视力:二年级小学生戴上小眼镜
8岁的壮壮是朝阳区垂杨柳附近一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胖胖的小脸蛋早早就撑起了一副近视镜,左眼100度,右眼75度。
壮壮妈告诉记者,上小学之前,壮壮经常捧着iPad、手机玩游戏,当她发现孩子视力比同龄人有所下降之后,就不让孩子再碰iPad和手机了。然而上了小学的第三天,老师就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要求所有家长在手级上下载一个APP软件,此后,几乎所有的英语作业,都在这个软件上完成。壮壮妈很不情愿地在家里的iPad上下载了这个软件,如今已经使用了两年,孩子的视力持续下降。
“虽然说视力下降是多方面的,但壮壮由于个儿矮坐在教室前排,每天都要盯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再加上现在每天至少半小时用iPad写作业,能不加剧孩子的近视么?”壮壮妈说,平时我们都限制小孩玩手机,这下怎么搞?现在一管他,他就说在写作业,我们又没法一直监督孩子用iPad的时间,有时壮壮就会借着写作业的名义玩儿别的游戏。
程序缺陷:做题做到一半系统死机
在海淀区上小学的妮妮今年一年级,开学一个月来,间隔两三天左右,就会收到英语老师发来的APP作业。妮妮妈觉得,软件里很多作业并不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原来,老师留的英语APP作业中,有大量的跟读内容,软件念一遍,孩子跟读并录下来,系统会自动识别孩子的语音,评判是否标准,并给予不过关、或者1至3颗星的成绩。
“有的句子念得特别快,恨不得比我上大学时听的英语还快,孩子根本跟不上。而且,有时就算孩子跟着念出来的和例句不同,系统也识别不出来。但妮妮每次得不到高分,自己都会特别着急,学英语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对英语课的兴致也不高。”妮妮妈说,用APP写作业还经常遇到系统死机的情况。“有好几次,要么是作业刷不出来,要么就是做题做到一半系统没反应,孩子着急,我也跟着起急。”妮妮妈说,每次老师留作业都有时效性,眼看快到时间了却因为系统问题做不完,刷手机刷到半夜,孩子也因为做不完作业不敢睡。
另外,妮妮妈觉得用APP做作业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英语作业比较适合在APP上完成,可以纠正孩子的读音,但是数学、语文作业就没有必要在APP上完成。“提笔忘字已经是电脑族的通病,小学生从小就在手机上做作业,基础不扎实,手写对孩子印象更深。”
花钱陷阱:挣“学豆”一年至少花上千
在昌平区天通苑上一年级的小宇也是APP作业的小用户。小宇妈告诉记者,在系统里有一个班级排名,都是用“学豆”这样的积分来排顺序,完成作业、自学、下载其他的链接软件等都可以挣学豆,甚至还可以直接花钱买。1块钱20个,10块钱260个,可以将买来的学豆送给老师,老师再用学豆奖励学生。软件还有很多收费学习软件的链接,可以用来自学。
记者查看了一下,这些收费软件大多按照周期收费,四五个软件加起来一年要上千元钱。而学生在这些软件上自学得越多,挣来的学豆就越多,在班级里当“学霸”的机会也就越多。“我们家孩子特别在意班级里这个排名。”小宇妈说,刚刚开学一个月,班上最高分的“学霸”已经有1100多个学豆了,而小宇只有100多个。小宇妈曾经问过“学霸”家长,家长说做题要花学豆,学豆用完题还想做,就得花钱买学豆了,因为孩子很积极,所以家长也就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了。
声音
专家:依靠科技培养兴趣反而会加重依赖
教育专家认为,学校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时应多一份思考和衡量。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动脑过程,依靠科技包装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会加重学生对科技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是一种静心思考的过程,要培养孩子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而不是把学习用APP进行包装。
教委:建议跟学校沟通
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致电北京市教委96391咨询电话。接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到过关于教育教学必须使用APP等软件的规定,也就是说市教委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具体细节建议咨询区教委。
记者随后又以家长身份致电朝阳区教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是否使用APP软件教学,学校有自主权,区教委也没有统一要求。“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家长如果有意见,可以跟学校老师直接沟通,教委并不干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