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改版上线至6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浏览总量达到25.37亿,日均浏览量达到3253万,是去年同期(73.3万)的44倍
-“在家就能看到北京、上海特级教师上的课,真是太棒了!”
-根据380多万份随机问卷调查,平台资源满意度超过85%。已有2.8万条资源被用户点赞,占资源总数的84.1%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双减”实施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称智慧基教平台)日均浏览量大幅增加。其中,课程教学、课后服务资源浏览量占总浏览量85%以上,有效帮助解决了学生不参加校外培训后“在哪里学、学什么”的问题。
智慧基教平台是贯彻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行动,也是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技术基础。它由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而来,资源、功能、应用水平较过去有显著改善,对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深化“双减”、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建好用好智慧基教平台,赋能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他表示,要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想用、会用、爱用、善用平台,同时把平台应用与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校和教师加强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智慧作业、线上答疑、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网络教研等多场景应用,全方位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发展。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学生学习科学课(2020年12月18日摄) 宋为伟摄 / 本刊
应对疫情、服务“双减”、促进优质均衡
《瞭望》:智慧基教平台上线后,作用怎么样?
吕玉刚:智慧基教平台上线以来,在应对疫情、服务“双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三方面表现突出。
从应对疫情来看,疫情期间各地普遍使用平台支持“停课不停学”。改版以来,有11个省份浏览总量超过1亿,其中河南、安徽、河北、广东和江苏等5个省份浏览总量超过2亿,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每万名学生浏览量较高,特别是北京、上海、青岛、西安、长春、吉林等城市在今年疫情期间浏览量激增。可以说,平台有效服务了疫情防控大局和“停课不停学”。
从服务“双减”来看,去年7月中央“双减”文件发布后,平台浏览量、访问人次均呈现高位激增态势。截至今年2月底,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日均浏览量达2104万,比“双减”文件发布前的日均浏览量增加17倍;今年3月1日平台升级改版试运行后,日均浏览量进一步增加。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资源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使用,其中课程教学、课后服务资源浏览量占总浏览量85%以上,较好满足了学生不去培训机构后的学习需求,产生了较好的置换效应。
从优质资源共享角度看,平台给广大农村地区免费送去了优质教育资源,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部许多农村边远地区利用平台资源实施“双师课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增量提质力求精品专业
《瞭望》:作为国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基教平台的资源够不够用、好不好用,备受社会关注。基础教育司在推动资源建设的数量质量方面有什么迭代动作?
吕玉刚:数量方面不断做增量。平台在原有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个资源板块基础上,新增加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八个板块、42个栏目。现在平台资源总量达到3.4万条,是改版前(1.1万条)的3.1倍。
其中,德育板块注重大德育体系建设,共设置了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等9个栏目,既包括德育课程资源,又包括丰富的各类专题教育资源,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课程教学板块依托教学名师汇聚精品课程,设置了学科课程、基础性作业、精品课遴选3个栏目。其中,学科课程资源共有19532课时,覆盖各年级、各学科课程,涉及30个教材版本、440册教材;课后服务板块注重服务“双减”,设置了科普教育、体育锻炼等6个栏目,其中体育锻炼栏目有17个类别、96个活动课程,着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锻炼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质量方面力求精品专业。平台资源建设秉承“国家工程、质量至上”宗旨,坚持系统谋划、精心设计、严格标准、强化审核,切实把好政治关、坚持科学性、注重规范化。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依托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制作水平高的团队开发建设,每节课都经过教学设计、备课研究、课件创作、反复打磨等环节。其他资源坚持广泛遴选、好中选优、应连尽链,确保资源精品化、专业化、体系化。
为支撑增数量、提质量,平台资源来源坚持集成共建,得到了中央有关单位、地方教育部门和部分高等学校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中国文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部门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方及多家出版单位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优质资源。
平台资源满意度超过85%
《瞭望》:好资源应用尽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基础教育司是如何推动平台应用的?
吕玉刚:“应用为王”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首要要求。今年4月,教育部已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的通知》,强化应用部署指导。各地也高度重视,通过印发专门文件、制定应用方案、开展专项培训等多种途径推动平台广泛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广应用机制是,将国家平台资源常态化应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基本要求,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应用适合的资源作为教研、备课、教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资源应用跟踪考评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平台还在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开发了多种应用功能,优化用户体验。如上线了手机APP,增强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让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家校交流、教师研修等多场景应用有更好支撑。
此外,平台开发了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访问量实时统计,可对每个板块、每个栏目、每条资源、每个省份和地市及具体用户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帮助精准分析学情,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和评价资源的质量效果。
平台自上线以来,应用活跃度始终保持高位。3月28日改版上线至6月10日,浏览总量达到25.37亿,日均浏览量达到3253万,是去年同期(73.3万)的44倍,最高日浏览量达到8997万(5月5日)。用户覆盖全国各省区市,还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使用了平台,美国、日本、加拿大活跃用户量过万。
学校、师生和家长普遍反映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应用响应速度快、丝滑无卡顿。网民tian3留言“我们老师可以利用平台资源备课,自己先提高,再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课堂!”有学生留言“在家就能看到北京、上海特级教师上的课,真是太棒了!”公众号“一个胖爸爸”发布“超感动!国家建的新平台,不花钱的名师课,真是太香了!”
根据380多万份随机问卷调查,平台资源满意度超过85%,已有2.8万条资源被用户点赞,占资源总数的84.1%。
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瞭望》:下一步平台建设还有什么考虑?
吕玉刚:下一步主要是做好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持续丰富平台资源。完善资源建设与迭代更新机制,不断汇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部署建设覆盖各教材版本、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面向各省份、各专业机构广泛征集遴选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不断拓展平台功能。进一步增强资源使用互动性,丰富和完善应用场景,加强资源应用跟踪反馈、过程性数据收集与分析、个性化资源推送等,更好地服务师生个性化需要。
三是大力推动平台应用。强化师生应用培训,大力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健全应用激励机制,推广一批试点典型经验;推动常态化广泛应用,更好实现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课堂、智慧作业、线上答疑、网络教研等方面应用,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提出一个“四化目标”,即平台体系协同化、网络运维顺畅化、精品资源体系化、融合应用常态化。我们希望经过2至3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国家基础教育平台体系;基本具备支撑平台稳定运行、性能可靠、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建成导向正确、科学专业、覆盖广泛的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平台资源教与学成为新常态。
《瞭望》:你对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什么寄望?
吕玉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
我们还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一批学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上也探索了可学习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此外,经过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特别是经过突发疫情“停课不停学”的实践,师生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地各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双减”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探索差异化作业布置和个性化作业辅导;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创设沉浸式、实景式、体验式、互动式课堂;提高教育评价水平,充分利用平台应用过程性数据提升教育评价的精准性、有效性。
总之,要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坚持成熟先上,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多场景应用,力争把智慧基教平台打造成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标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