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怎么搭?
一位小学生在讲台的电子屏上,画上了几块石头横跨小溪,又给石头涂上了不同颜色,其他学生则在各自的平板电脑上画,完成后的“搭石”统一显示在各个屏幕端,同学间可以互相评分、点赞……
这是江西省上饶县石人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上的一幕,如今在这个贫困县的乡村小学,不少学生已是人手一个平板电脑,通过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可以作业、考试、互动等,一根根无形的网线织就了师生、家长、学校之间相互链接的“班级圈”,也绘制着这里教育未来的模样。
据了解,近5年来随着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受率从25%上升到90%,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度改善。但在部分地区,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设备有了,如何才能运转起来,却成了难题。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非常着急,政府投了很多钱,把设备配上去,它怎么就不能发挥作用呢?”甘肃省张掖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张立年表示。
这也是曾让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校长邵锦堂头疼的问题。近几年来,李家堡校区的中心校及其附属教学点陆续都有了校校通。但去年,邵锦堂通过沪江的“双师课堂”在中心校进行网络课堂直播时,发现其附属的教学点多半无法接收,因为设备打不开,打开的有的没画面,有的没声音,“老师用得特别少,基本上把它当作投影仪,有的很久不用都放坏了,还有的从来没用过,系统都没激活过”。
细究其中原因,邵锦堂认为,主要是“老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理念、认识和素养不够,他们不会也不愿意用,也不知道用了之后会给他们带来多少便利”。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互联网+教育”峰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就表示,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迈入2.0时代,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的问题,但是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才是根本性问题。下一步将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求实现三个转变,其中之一便是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方面转变。
如何去做?石人乡小学教师周俊玲认为,“首先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像我们最基层的农村学校配备好为软件服务的硬件设施;其次各类学校校长要深入领悟,带领各校老师进行常态化使用,同时老师与家长互通互联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张立年则分享了当地的一些经验,“校长是技术推动的第一推动力,我们主要是督促校长和地方政府。一是下发文件要求每年对教师PC应用能力进行一次测试,测试不及格会影响到教师资格认定;二是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纳入考评指标;三是抓督导,每年开展4次督查,每个学校必须督查一次,组成督查组抽一部分学校去挨个落实情况,年底进行综合考评,这个综合考评我们将考生的层次纳入到县区政府的考核,推动县区政府去督促基层学校”。
而邵锦堂作为校长,带着自愿参与网络课堂的老师备课、讲课,边自己讲课边为教师进行培训。在邵锦堂看来,仅靠链接外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同时也要自己“造血”,他们开始与不同校区结成联盟,带着愿意参与的老师,共同探讨网络课堂的出路。
不过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砥看来,接下来必须以评估来引导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信息化本身的发展水平,如说机器配备到什么水平,你的网络接入到多大的带宽;二是信息化对教育的促进效果,即导入“互联网+”对教育本身带来多大的提升,比如说它没有提高我们的学业水平,有没有促进教育公平,有没有优化教育治理,这都是我们所期望的技术能够达成的效果;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投入产出,这也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就是信息化投入巨大,但是产出效果不多,所以我们需要科学、精准地评判他的绩效问题。
“虽然现在95%的学校仍停留在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初级阶段,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互联网+教育’必须要走的路径,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聚合学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共同努力。”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郭绍青表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