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明确要求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辅导或开展课堂研讨。
改革教学评价
实施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涵盖教学基本标准、信息化资源教学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过程评价改革等现代教学要求。设立本科教学创新奖,引导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教学创新。明确学业评价向平时学习过程转变,规定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最高可以占到80%,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进一步规范。
明确具体措施
学校按照分层建设、分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十三五”末期使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课堂达到30%。
建设信息化教与学环境
创新性的设计与建设了信息化学与教的三维空间,即信息化教学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社会组织空间,并以“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这一框架对这三维空间进行整合。
已建多媒体教室260余间,体验式学习与资源录播室26间,交互式电子双板教室42间,数字化语音室32间,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15套,学生自主研习课室26间,WIFI环境多终端学位4000多个,校外学习港6个,实现了全校网络集中控制。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我校将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到教师岗位业务能力培训项目。在培训过程中,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完善教师培训环境,合理设计并开展课程培训活动,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丰富教师专业课程资源,进而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多层次、多粒度、可重用、可聚合的数字教育资源
建立数字资源及应用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
目前,“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外合作办学的3496门课程,将近4000G的课程资源总量。2014年6月截至2015年11月共完成4批本科教学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的A、B、C类课程认证。
建设数字资源制作环境
建设包括“体验式学习”录播环境、“集中常态课堂”录播环境、数字全媒体演播厅、“微资源”录播环境、资源规划与设计工作室。其中“体验式学习”录播环境还分为讨论辩论录播教室、探究活动资源录播教室、实验教学资源录播室、小班教学资源录播室、研究型学习录播室,为我校各类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制作环境。
建设各类精品课程资源
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