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图书馆学习资源
我校图书馆共拥有电子图书4268449册,与上一年相比,今年新增电子图书10000册,每千人拥有111974册电子图书。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我校各实验中心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研发或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践行多元学习方式
依托“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混合式课堂
2013年开设229个混合式课堂和网络课堂,选课人数超过1万人次。2014年开设554个混合式课堂,选课人数超过2万人次。2015年开设了665个混合式课堂和网络课堂,选课人数超过3万人次。推出云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使“移动课堂”变为可能。
开展同步互动直播课堂
我校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大力开展两岸四地慕课(MOOC)建设、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同步课堂、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互动课堂,逐步扩大优质课程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使广大学子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共同追求高等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新生研讨课”
学校从2015级学生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熟悉资料(或实验数据)搜集、解读、运用的能力,把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会学习,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
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已显成效
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的具体实践:
信息化标准的教学价值
我校着重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系列基础性、关键性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这些标准已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与示范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增强,课堂形态更加丰富。调查显示,能够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从27%增长到了79%,46%的课程教学实现了网络化。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教与学创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等比赛中共获奖1026项,成绩突出。其中,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奖349项,获奖人数为835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345项,获奖人数为729人。2015年国家级竞赛共获奖101项。比2014年增加23人,增长率为33%。
推动大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由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工程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组成的交叉科研专家组,其目标是针对下一代教育支撑技术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创新和实践示范,为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生态奠定基础。
举全校之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生态:
校外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联合七所成员高校,依托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在本科层次开展了互选和学分互认的实践探索,截至到2015年底共有4760名学生参与到跨校选课。
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联合湖北省其他16所高校成立的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实现湖北省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拓展终身学习通道,开展联盟成员高校之间辅修、双学位联合办学,实施湖北地区教师教育人才联合培养。
建设湖北省垄上数字学校,使城市优秀教师面向教学点实行全科教学,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建设湖北地方课程教育云平台,为全省中小学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服务,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了多维度学习评价和资源全学段覆盖,解决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创立了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区
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教育云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扶持贫困薄弱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效果显著。
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湖北省是我国教育信息化首个试点省,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肩负着重要使命。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在湖北省的多个县市区展开了实践探索。
我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是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O2O模式,将华师在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辐射到合作区域。自主研发的以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教室”教学环境及学科教学资源,已覆盖25省市的300多所学校。
我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立了“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与澳大利亚教育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与美国微软、IBM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电子双板及相关产品的本地化研发和产品推广,反响强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