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随着2016“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在电子科技大学落下帷幕。期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当“泛化”,而不应被“窄化”话题备受关注。
在大赛期间举行的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首先提出上述观点。他认为,创业教育不应被窄化,作为创业培训而存在,而应把它泛化,等同于素质教育,“要由‘注重创业、就业职能’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转变,这才是创业教育最终的目标。”
重塑创业教育提供“主题式”课程体系
徐飞在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演讲中,带来一组数据:当前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者正逐年增多,2015届大学生中有20.4万人选择创业,达到年均1﹪左右,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而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大军。
探究大学生创业率低、成功率低的原因,他认为与我国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包括创业教育需求的广泛存在,与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质量仍然处于中下游水平;高校采用的传统知识教育模式,滞后于工业4.0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等。
“因此,我们需要重塑创业教育‘目标—模式—评价’价值链,再造创业教育关键要素,从学科、师资、学生三方面进行转变。”他认为,首先学校方面在创业教育学科设置方面,应向交叉融合的方向转变,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主题式”的课程体系。
由“学院派”向“临床派”转变
“大学生创业者因为本身的年龄关系,非常具有激情和活力,但同时在创业过程中很容易找不到方向,也缺乏思路上的总结,这和他们受到的创业教育非常有关。”对上述观点,攀枝花大学科技创业孵化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黔蜀感触颇多,“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实践和系统的为创业服务的课程体系,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在市场方向和可行性等方面会略有不足。”
作为四川省首家按照高校内二级学院体制设置的独立教学单位,攀枝花学院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学院的运行体系恰与“主题式”创业课程有相似之处。学院目前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研究为核心要素的“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而且为每个创业团队配备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建档、追踪、扶持。
当前,“从未走出校门的大学老师,却在指导即将走向社会学生创业”这一悖论正为人诟病。对此徐飞认为,在师资方面的创业教育“泛化”,应当由关注理论的学院派和关注实际的实战派,向专业学科素养和创业经历并重的“临床派”转变。
追从本心不忘初心
对于这种“临床派”师资的需求,方晓阳同样有体会,作为一名成都体育学院大三的学生,他大二开始参与脊椎健康创业项目的市场营销,中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创业过程,“项目研发后推广的过程极其艰难,我们知道东西是好的,市场需求也有,但就是打不开知名度。但这些在过去的创业课程中却没有涉及到。”他说,学校对学生创业支持力度是很大,提供了不少资源服务,像是SYB课程、孵化园服务等,从“硬件”上降低了创业风险。但“软件”服务方面如师资力量、理论体系、创业精神培养等还有欠缺,“大学生创业者其实更需求会有具备理论知识,注重实践培养的老师,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对于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
为做好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创业教育,本次大赛期间清华学堂在线中国创业频道还推出了“创青春”《创课十讲》课程。其教研总监雷爱晶说,课程中20余位“创业大咖”围绕机会识别、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等十大主题分享创业经历,其目的也是为了形成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双创人才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实用的服务。
“创是创新,创意制胜;业是志业,追从本心,不忘初心。这才是创业的定义。”徐飞认为,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学生,应当从“机会型、生存型”向“创新型、成就型”转变,成为融合知识、思想、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型创业人才。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这让人非常汗颜。”他说,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如同创新需要创业精神一样,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把创业叫作‘傻子’,创新叫作‘疯子’,二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把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