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暖到学生心里
——东北师大学生资助工作十年记
聚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系列报道
“不用愁,到学校就是到家了!”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师孙婧芳得知新生支雪静父母因病去世,第一时间帮助她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入学手续。10年来,东北师大不断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建立了一套精准、高效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营养餐券”杜绝“缺营养”
“亲爱的王同学,我们了解到你每月在食堂伙食消费约为200元,这个消费水平能否满足你的身体需要?希望你能够将你遇到的困难向我们反馈……”读着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健康询问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学生王鹏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真的没有想到,我们学校的资助工作竟然如此细致入微,连我每月伙食费是多少都掌握得一清二楚。”王鹏说。
早在10年前,东北师大就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生活状况调研”了解到,一些学生虽然获得了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但由于家庭拮据和长期养成的消费习惯,在伙食上过分节俭,甚至用伙食费补贴家用。长此以往,他们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为此,学校开展了“困难生健康督导活动”,定期抽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月的伙食费,并向消费过低的学生发放《健康询问书》。
在此基础上,“困难生营养支持计划”应运而生,“强迫”学生补充基本营养、提高生活质量、保证身体健康。学校按学生困难程度的不同,将常规性现金补助变成了面值不等的“营养餐券”,学生可凭借“营养餐券”到食堂就餐。多年来,学校累计为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价值300余万元的“营养餐券”。
“爱心平台”促进资助育人
在东北师大,每个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都有机会参加“九个一素质提升工程”,如参加一次素质拓展培训、一次国际化大都市调研考察等。“这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活动紧紧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娜说。
为了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造共同成长空间,东北师大成立了爱心使者团、勤工助学服务团、蓝旭工作室等一系列育人平台,让学生在辅助教师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锻炼。曾在蓝旭工作室学习锻炼的美术学院2004级学生李风体,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品牌策划公司,他说在蓝旭工作室运营网站、学习美工设计的经验,为后来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
“爱心学校”是受助学生自发建立的支教组织。谈及自己的支教经历,政法学院2012级学生、“爱心学校”往届校长林琳说:“学校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也应该尽力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10年来,“爱心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的教师,很多昔日的师大贫困生已经实现了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量化测评”实现精准资助
为破解精准资助难题,东北师大逐步构建了信息采集、量化测评、民主评议、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四段一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学生一入学,就在信息平台录入家庭经济状况、固定资产状况、突发状况等多种信息。同时,学校综合采用生源地电话访谈等多种渠道采集学生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全面。
早在1999年,东北师大便创建了国内首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测评模型”。该模型既能区分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又能对其困难程度进行三个等级的划分。而“学生资助信息平台”代替传统人工排序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性与准确率,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学校组建了由辅导员、学生代表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对困难生评定结果进行民主评议,极大地提高了“精准”度。“经过多年验证,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率接近99%。”已有多年学生资助工作经验的教师连那说。
“学生资助工作更需要求实创新,我们坚持财力支持和素质支持并重的‘双线资助’模式,不断提升精准资助水平,深化资助育人实效,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及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东北师大党委书记杨晓慧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