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规划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与时代接轨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战略。同时,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又指引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演进。
疫情的催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使信息化成为改进教学、科研方式,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效能的抓手和推进剂。信息化规划作为指导信息化发展的旗帜,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后疫情时代,信息化规划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核心命题。对于当前全球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国内高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及举措,几位高校信息化部门管理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疫情时代驱动全球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教育信息化也顺应时代,尤其在疫情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疫情加速教育信息化。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化也正在经历着变革。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姜开达介绍,疫情的加速促使教育信息化不断突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高校亟需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重塑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后疫情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代名词。姜开达表示,谁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先行一步,谁就能在未来高校发展中占据先机。
第二,线上应用推陈出新。
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在线教学、视频会议、在线考试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研究型大学,对此深有体会。上海纽约大学信息技术部主任常潘表示,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提升了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因为各种线上应用推陈出新,广大师生对校内应用的使用体验和数据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移动适配性以外,更加简洁易用的界面、更强的数据及隐私安全保护直接关系到师生对应用程序本身及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
第三,信息化重视程度加深。
“当前教育信息化对于全球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更受重视”,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心主任李振峰如是说,这与常潘的观点不谋而合。
常潘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层与广大师生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也持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因此,建设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队伍,实现数据共享、进行数据分析也开始被各职能部门和广大师生所认可。
第四,信息化创新发展。
新冠疫情的全球性与系统性使得我们要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以应对其带来的各种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常潘介绍说,在国际上,从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总体来看,一是依托大数据分析,增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体验;二是改造网络架构,运用公有云、搭建私有云或部署混合云,满足并发需求;三是搭建零信任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架构,逐步实现用户“无密码”登录,切实保护网络数据安全;四是完善数据监督与治理流程,充分使用多云平台实现关键数据的分布式备份与在线灾难恢复;五是应用元宇宙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对于国内信息化发展趋势,姜开达表示,
一是基础网络建设出现新变化,“5G融合校园网”进一步提升了师生在校外访问校园网的用户体验,部分高校在校园网改造和新校区建设中探索使用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对传统校园以太网形成补充;
二是基础设施共享进入新阶段,高校有限的信息化经费要发挥最大效益,全校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平台要统筹建设、集中管理、充分共享,既满足校级和学院级信息化需求,又支持教师和科研团队在IT基础设施上开展科研工作;
三是信息系统建设走向集约化,很多高校通过建设办事大厅、网站群等平台,整合学校多方面信息化需求,降低信息系统和网站数量;
四是数据治理工作成为新抓手,如何把分散在学校各部门的数据更好地汇聚、共享和利用,并使其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又满足《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法规要求,已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中的重点工作;
五是网络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在教育场景不断落地,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同时传统应用快速上云、全校数据高度集中、安全团队人手不足、安全运营缺乏体系、攻防演练漏洞频现,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据李振峰介绍,2022年60%的河南省高校通过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改造提高泛在网络承载能力、终端接入能力,稳步推进智能化教学环境升级、扩建,以适应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对信息化的特殊需求。虽然这只是河南省高校的数据,但也部分地反映了当前国内高校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疫情在加速信息化进程、促使高校信息化受迫创新的同时,在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又给高校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三大挑战助力信息化规划裨补缺漏
信息化规划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孤军奋战,而是多人或多个部门的和衷共济。在实际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高校信息化往往会遭遇以下三大问题,专家对此也提出了应对之策。
首先,高校盲目赶超,偏离了校情。
常潘表示,信息化规划要有预见性及前瞻性,但也不能一味模仿其他高校以及赶时髦。而且,其内容不仅要适应各学校的校情,还须足够灵活,以应对预算的约束、可用技能集的拓展、组织架构的调整、市场和行业环境的波动、业务优先级与目标的变更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等因素。
因此,制定规划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在规划的内容上,应包含信息部门架构、人力配置等描述,明确信息部门的使命、核心价值观、中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第二,在规划的现状部分,要对当前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了然于胸,明确自身现状及与国内外高校的优势和差距等;
第三,在规划实施环节,时刻将规划内容作为对技术决策的战略指导,使信息部门的运营工作同规划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规划的执行也不能过于僵化,需要根据科技发展、行业动态、环境变化等做出适当调整。例如,近两年的新冠疫情使大部分高校对已定稿的信息化规划做出了重大调整。
其次,认知不足,导致定位不准。
影响信息化规划的因素有很多种,李振峰表示,其中主要包括学校对国家战略、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政策的认知程度,学校主要领导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高校对本校信息现状的了解程度等。
认知不足,会导致学校信息化部门对学校未来信息化之路的定位不准,同时影响学校信息化目标的设定,殃及信息化整体规划。
所以李振峰认为,一是高校应提高学校对“数字中国”“教育现代化”“数字化转型”等战略、宏观政策的认知程度,无缝接入“学习型社会”“互联网+政务”轨道;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进行学校主要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清晰认识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认知程度,督促其重视教育信息化,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给予实质性保障;
三是信息化部门要善于打破技术的枷锁,与学校战略充分结合、深度融入学校发展大计;
四是充分了解师生准备度,满足师生合理需求;
五是不断修正信息化管理规范,制订合理的制度约束和保障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实现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化生态。
最后,服务有待提升,融合深度不够。
姜开达指出,当前高校信息化主要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各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较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深度不够,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数据治理程度不高等挑战。
对此,姜开达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规划需要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开展数据治理并提升数据应用水平,推动管理信息化流程优化并提升工作效率,建设泛在的高速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支持新技术新应用融入智慧校园建设。同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成数字教育资源共享,重建满足实战对抗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三个理念指引信息化未来发展
自《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发布至今,已有十余年。这段时间,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纵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史,总有一些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并指引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演进。
理念一,以人为本。
常潘表示,2018年以后,伴随4G速率的提升及5G的商用化,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从1.0时代关注上线及功能向2.0时代关注“人”的演进。
姜开达认为,信息化规划要优先支持师生看得见、用得上、效果好的信息化项目,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和互联网同步的需求。同时,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此,李振峰也表示,未来教育信息化规划要“符合人性、满足需求”。未来教育信息化规划需站在数字化转型的视野和高度,遵循“点-线-面-体”步骤分解设计;在教育场景下,信息化的推进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理念二,优化管理流程。
于高校而言,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可谓是教育信息化的“三驾马车”。姜开达认为,高校信息化规划要优先支持管理信息化和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校运行情况。高校应通过推动行政办公业务信息化,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办公流程,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同时,汇聚多方数据,优化算法模型,为学校科学配置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提供“数据说话、数据评价、数据决策”的精准支持,让领导看得见。
理念三,构筑教育新生态。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技术的融入以及海量教育数据的分析,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更多决策依据,也为构建教育新秩序和新生态提供了可能。李振峰表示,未来教育信息化规划在应对新情况、着眼新需求、基于“应用为王”的模式创新等总体建设规划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化理念。未来教育信息化规划要借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发展经验,把控全局,科学合理统一规划。
此外,根据《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和EDUCAUSE《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的数据分析,李振峰认为,2022年及以后三年内,高等教育信息化规划应着重关注泛在网支持的泛在连接;数字虚拟与实体的孪生;“数据、算法”等新型生产资料、生产关系认知升级和“算力”新型生产力的价值转化;疫情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等话题。
高校信息化规划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指导,与整个时代密切相关,同时指引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随着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形成以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必将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
在合理规划下,信息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普及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搭建泛在的学习环境,建立全民参与的教育机制,推动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落实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
责编:陈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