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图书馆空间改造主要是指对图书馆实体建筑空间物理性能的改变,而广义的改造则还包括对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完善与改造。
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背景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的汇聚地,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其社会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世界上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这句名言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对图书馆的向往之情,是对图书馆的最高赞美。
长久以来,图书馆都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和信息资源是高校师生工作和学习所依赖的,而图书馆大楼基本也是校园里最重要最醒目的建筑之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这句原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的名言,则更贴切地说明了图书馆对高校的重要性。
然而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人们逐渐适应并偏爱于通过搜索引擎、电子资源库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电子资源逐步取代纸质资源,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量、进馆人次日渐萎缩,传统图书馆的地位也日渐衰落。
“图书馆消亡论”的出现也绝非危言耸听,而2011年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的指导馆员沙利文发表的《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一文则更直接阐明了高校图书馆的处境,让图书馆界感到震撼。
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界也开始了“自救”,探索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变革转型,空间改造就是各馆走出的一条最有成效的路径。众多高校图书馆通过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以舒适的环境和创新的服务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成功“引流”。空间改造犹如一剂良方猛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图书馆衰落的“命运”。
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概念
业界普遍认为,图书馆空间改造可以追溯到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拱廊”建设,我国图书馆对空间改造的研究和实践则出现在2005年后,标志性事件是彼时的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将图书馆空间理念引入国内。
“空间”的概念最初基于人类的各种感官经验,后转变为知觉的空间观。其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都属空间的范畴。空间具有虚、实两个方面的意义,被形态所包围、限定的空间为实空间,其他部分称为虚空间,虚空间是依赖于实空间而存在的。
图书馆空间的概念发展于空间的概念,具有空间的一些特性与内涵,也可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实体建筑、馆舍结构、空间布局、桌椅家具、装修装饰、实体馆藏和相关设备等,图书馆的虚拟空间主要指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和应用系统,及支持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空间改造”的概念源自于建筑学,其本意是把原有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进行改造和重塑,使旧建筑空间拥有新的功能。通过总结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实践经验发现,狭义的图书馆空间改造主要是指对图书馆实体建筑空间物理性能的改变,而广义的改造则还包括对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完善与改造。
图书馆进行空间改造的目的是满足当前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用户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显然仅依靠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是难以满足的。各馆在改造物理空间同时,基本也配套进行图书馆服务内容、业务系统的变革,也即虚拟空间的改造。因此本文认为广义的图书馆空间改造更符合现实情况。
图书馆空间改造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实体空间改造
实体空间改造主要包括对楼宇建筑的水、电、暖基础设施的改造,调整空间整体布局,根据用户需求和馆藏要求重新划分功能区域,分区域进行有特色的装修装饰(灯光、隔音降噪、温度湿度、配色方案等),配置合适的桌椅家具及插座,部署有线无线网络,及安装配套的门禁系统、自助借还设备、电子阅览设备、自助打印复印机等,创造科学舒适的学习、交流、实践、工作环境,满足师生对图书馆的多元化需求。
虽然空间改造的总体目标基本相同,改造的方向和内容基本相似,但由于基础条件、战略定位、资金投入不同,不同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有各自的特点。郎林芳等对2015~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空间改造的获奖实践案例进行总结,按空间改造后的成果内容及特点,将其分为学习共享空间、创新创意空间、特藏展览空间和视听休闲空间四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成果内容及特点
近两年来,一些图书馆还设立了数字人文实验室,提供开展数字人文教学科研的空间和软硬件设备。
虚拟空间改造
虚拟空间改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改造,一是改造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及其访问渠道和服务途径等,二是改造图书馆各种业务系统。
目前高校根据师生的需求基本都采购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库,建设了各种特色数字资源库,数字资源库的采购经费基本超过了纸质文献。这方面的改造主要是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不断优化数字资源库的种类,寻求经费和需求的最优解,并建设和改善统一的数字资源访问入口,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如有的图书馆建设了一站式数字资源检索平台、校内外统一的访问入口,提供了基于电话、微信、自动问答机器人等方式的服务渠道。在业务系统改造上,图书管理业务系统、门户网站、学科服务平台、门禁系统、空间预约系统、RFID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日趋完善,运行的软硬件环境也更加安全可靠。
实体空间改造和虚拟空间改造的结合,使图书馆提供的空间服务和知识服务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经验总结
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保住了图书馆的“心脏”地位。业界经过总结,得出一些改造中通用的有益经验: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出发点是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好的空间体验,吸引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同时也是为馆员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用户和馆员的需求和建议。改造的前中后期都应做好各类用户群的需求调研和意见建议征集。划分功能区域时也要考虑长远的馆藏发展需求,考虑建设密集书库的方式,解决藏书空间的不足。
遵循科学、专业的原则
空间改造是一个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较长远的规划,也要关注各种细节,涉及到方方面面,绝非简单装修工程。大到建筑体改变、功能区规划、墙面装饰、空调配备、总体配色,小至插座位置、隔音效果、光照强弱、网络信号等,都应该由各种专业人员设计和把握,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选择专业的团队。
体现学校特色
每个高校图书馆既有物理空间都不相同,又有所在学校的文化特色、学科背景,改造方案中应体现出这些特色;要恰当地选择建设学习共享空间、创新创意空间、特藏展览空间、视听休闲空间中的某些具体空间类别,不应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的方案,避免一味求新求全,造成空间使用率不足的尴尬。
注重评价优化和运维管理
空间即服务,服务就需要经常评价和优化。图书馆空间改造后,相关场所、流程、时间、系统等势必有较大的变化,一方面要向师生大力宣传这些改变和优点,另一方面要广泛接收、调查用户意见,适时评估服务水平,及时调整优化不足之处。要在前期设计时就考虑设施设备维护的便利性,在后期日常使用中加强运维管理,并通过综合管理系统掌握空间使用情况。
合理使用智能化技术
图书馆空间改造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如在实体空间方面,可实现自动化的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图书自动化借还、盘点,自助打印,空间预约等;虚拟空间方面,可进一步加强资源统一检索、各类业务数据统一管理分析、学科咨询、自助客服问答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郎林芳,胡春丹,李晓辉.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空间改造获奖案例探析及启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9(01):13-17.
[2]沈清清,石晶,伍玉伟,滑康.新馆建设热潮下高校图书馆旧馆知识共享空间改造研究[J/OL].图书馆建设:1-13[2022-11-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181203.1002.006.html
[3]彭昕星,姚震寰.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实践及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9):171-174.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1.09.039.
[4]伍玉伟,宋瑞杰.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实践及思考——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9,49(02):29-35.
[5]张鹤凡.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及发展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曹静仁.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改造评估及优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1(01):16-19.
作者:何秀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责编:项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