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省有近700万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但能胜任建筑新技术应用、能推进绿色节能建筑普及化、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建筑技术应用管理人才却凤毛麟角。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来推动高端建筑人才的养成?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优化校企合作组织体制,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培养满足区域产业升级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开展真实项目操练 (图片由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模式创新
校企一对一到专业联盟
高职院校建设类人才的培养一直存在着一些瓶颈性问题,如人才培养定位偏向大众技能型,特殊岗位人才培养尚有空白;中小企业有人才订单培养需求,但囿于规模小实力弱,独立开展合作存在困难;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偏窄,择业空间和发展平台不足等。
为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浙江建设职院在办好企业合作学院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行业联合学院办学机制,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积极探索“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以三层架构推动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深化。
携手名企,深化企业合作学院模式。据浙江建设职院院长何辉介绍:“企业合作学院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初次尝试和重要形式。亚厦学院是深化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此后便引发‘蝴蝶效应’,也引起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思考,其结果就是各企业合作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目前,学校有四所企业合作学院,如亚厦学院重在专业建设,在建筑装饰方面与学校建筑系形成良性互动;金都联合学院重在绿色文化,创办了“绿色建筑大课堂”,邀请业界专家为学员普及绿色建筑理念,先后培养两期学员共计350余人。李燕曾是亚厦学院的学生,如今辗转于亚厦集团的各大施工现场,在设计、预决算、对账、审计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李燕说:“亚厦集团的岗位要求就是学校的课程要求。正因为这样,我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年还没毕业就成了亚厦集团的优秀员工。”
依托行业,创建行业联合学院模式。企业合作学院满足了大型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但这种模式无法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订单培养需求。为此,浙江建设职院推动成立了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建筑装饰幕墙联合学院,初步实现了由行业协会主导、协会下属企业参与的多元育人行业联合学院模式。2014年,行业联合学院首届学生开始实习,由于效果良好,两所学院都增设专业并扩大了招生。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蒋兆康说:“行业联合学院做了行业有要求却无精力做的事、中小企业有需求却无能力做的事,为浙江省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量身定制了一批急需人才,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立足长远,探索专业发展联盟模式。2014年,学院以专业为基点,协同“X”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发展联盟,包括经管系牵头成立的浙江省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联席会、城建系牵头成立的“1+X”楼宇智能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等。基于专业的“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形成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度融合的专业发展联盟体,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全过程的推进合作。
技术引领
支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浙江建设职院在技术引领上狠下功夫,推动学校成为技术引领的研发源、应用源、信息源、内化源。据何辉介绍:“我们工科类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科研,不过与本科院校注重基础性研究的定位不同,我们主要研究实用性、第一线的东西。”
打造实用创新的技术研发源。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建设类应用技术项目,目前已成立校企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市级研发中心6家,并与浙江省建科院建立浙江省节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仅2014年,学校和企业就合作申报专利137项,授权专利94项,切实推进了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
打造立足项目的技术应用源。学校先后成立22支产学研教师社会服务团队,近3年来完成各类技术服务项目160余项,合作项目经费到款超2100万元。学校成立的国有科研与设计企业——浙江建院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具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商业化开发教学训练评价软件,获得约600家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的试用,取得800余万元的经济价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服务企业的技术信息源。学校建立企业文献数字服务中心,依托自身丰富的数字资源整合实力,及时了解企业信息需求,深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举办以国际先进建筑技术、绿色建材与能源等为主题的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绿色节能新产品新技术论坛,努力发挥学校作为浙江省内建筑行业重要信息基地的优势。
打造先进技术的引进内化源。自2003年开始,学校与德国开展了教育交流合作;2012年起,又与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同时,学校致力于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内化工作,2014年与瑞士喜利得、加拿大木业协会、德国吉博力等公司、协会合作,共同建成国际新技术产品展示厅;国内首家引进新技术4项,进行技术培训220人次,受益企业19家;与各国际合作企业共同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制订相关职业标准等。
确保质量
构建四项落地运行机制
何辉认为,校企合作质量好坏与否,关键在于运行机制;政策落实得如何,关键在于如何落地。
构建“一站服务”沟通协同机制。学校内部设立产学研办公室(合作发展处),形成在信息传达、业务开展上的“一站服务”,实现了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的整合,避免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
构建“双挂双聘”队伍建设机制。2014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4个央财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融工作研修、科技开发、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为一体的访问工程师流动站,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多功能平台。流动站运行一年多来成效明显,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评审中,学校两名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构建“三层推进”合作工作机制。构建“浙江省建设行业促进学院发展理事会—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校企合作部”三层合作办学组织管理体系,按照成员单位性质、行业特征、合作项目属性等进行分类整合,在互动交流、项目洽谈、研发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实行对接,突出专业性及针对性。
构建“四大融合”专业共建机制。实现专业和产业的融合,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应对产业发展变化,完善优势专业、开发建设新专业;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融合,在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同时,在教学上突出岗位特色,强化“学徒制”,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相对接,增强学生顶岗就业能力;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校企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已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实现国内与国外教学资源的融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建筑技术与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共研教学教材,共育师资队伍,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通讯员 吴卓珈)
【专家点评】
基于不同需求拓展融合模式
在我国建筑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建设类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群体。作为这一优秀群体的代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服务浙江省政府2012年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从优化校企合作组织体制入手,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积极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在培养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特色鲜明的合作办学之路。
着力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效度。该校紧紧抓住依托行业、立足企业、围绕专业等关键节点,基于不同层面的不同需求,拓展校企融合的“1+X”模式。携手骨干企业进一步办好企业合作学院,共同破解大型建筑企业有需求而无精力解决的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对省内众多中小建筑企业创办行业联合学院,破解中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有渴求而无能力解决的问题,缩小他们在理念、实力等方面与建筑产业现代化之间的差距;按照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要求探索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破解学校有要求而未深入解决的问题,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这些针对不同对象的系列合作模式针对性强、契合度高、灵活度高,明显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努力增加校企合作的厚度。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一定要高度重视共同参与、互惠共赢。该校坚持以依托建设行业、提高对企业服务力和对行业贡献度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技术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点,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源、技术应用源、技术信息源、引进内化源,使学校成为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中转站,以师生为纽带,将科研机构的专家优势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相融合,拓宽了高职院校科研服务产业升级的空间,增加了校企合作的厚度。
着力抓好运行落实,努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热度。为了克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该校紧紧抓住机制落地这一关键点,通过整合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和学校自身等各方资源,制订完善各类制度,实现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企业的互融、互动、互惠,使学校、企业和个人都能按照制度有序运行,保证了政策圆满落地,保证了各方利益,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吸引了更多企业参与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中来。
着力紧跟发展趋势,努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该校以倡导节能、绿色建筑为契机,瞄准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引进多个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将新技术内化后形成教学培训资源开展推广运用,为建筑企业技术人员和兄弟院校教师提供建筑节能等领域的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学校还紧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等试点工作,注重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有效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马树超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