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广新闻携手中国互联网协会推出了对话访谈节目《V领——忆网事,向新行》。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李星参加了采访。李星教授回顾了中国互联网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IPv6的应用前景,同时分享了未来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思路。
李星教授表示,“当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伟大的人物就会出现。有时候,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一代又一代引领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问:对于2024年举行的乌镇峰会,您有哪些新的观察和思考?
李星:乌镇峰会是国际化的会议,学界、工业界和商界都参加了乌镇峰会。在峰会上,中国互联网和国际互联网业界也产生了交互。在此次乌镇峰会上,韩国互联网之父全吉男、非洲互联网之父尼·奎诺等都参会了,我们在一起有一些交流。
对人生而言,三十年是一个轮回。此次峰会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让人感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影响都非常大,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既赶上了互联网的大潮,并参与其中,现在又开始迎接人工智能的大潮。
问: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您对于这段时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哪些看法?
李星:三十多年前,我还在美国的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对于互联网真正的潜力——如何使用它,如何发展它,大家都不得而知,我们都在探索。不可否认的是,新技术给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首位华人名校校长——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访问清华大学的时候,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向他提问:“清华大学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田长霖说:“很简单,将所有学科都与互联网结合。”
当时,互联网在全世界刚刚起步,大家都面临着同一个新的事物。我认为现在,各行业、各领域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当然也是和互联网结合,一定会改变整个世界。
问:相较于现在的人工智能、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在过去三十年扮演了什么角色?未来还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星:没有互联网就没有人工智能。互联网上汇聚了亿万网民,产生了大量的行为和数据,可以用来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以智能驾驶为例,人们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大量具有多样性的数据,使得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根据需求来调用。在互联网的支撑之下,也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带宽、延时、可达性等特点,各行各业实现了数字化,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了。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挑战。最初,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是给计算机联网的;后来,移动互联网出现了,是给手机等终端设备联网的,或者说是给人联网的;再后来,下一代互联网IPv6出现了,人们说是给物联网的;直到现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出来后,我认为IPv6不仅是为人类联网,也是给机器人联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站都是由人在运营,有人负责和把关;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所生成的内容背后并没有人在把关,它们有可能生成了正确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幻想或胡说八道。那么,如何证明机器人是否可信?未来,可能有几十个、几百个机器人为一个人服务,而机器人没有虹膜和指纹,如何保证这些机器人不是其他机器人冒充的?这就需要依靠地址来判断其可信度。每个机器人都联网,它们都有各自的地址,而下一代互联网IPv6正好提供了大量可用和可信任的地址。这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
问:李老师刚获得了国际互联网的最高奖项——乔纳森·波斯塔尔奖,是中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可否分享您获奖的经历和过程?
李星:我是中国第二位获得乔纳森·波斯塔尔奖的学者,第一位获奖的学者是吴建平院士,他在十四年前获得了这个奖项。
中国互联网发展了三十年,我们可以将这30年分成几个阶段。头十年,我们基本都在学习,因为一开始中国没有互联网,只能一步一步地学习。1994年的时候,中国有3.2亿学生。有一个笑话是:中国一打铃,所有美国人都要上课。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学生数量和美国的人口数差不多。我们意识到,已经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公有的IPv4地址了,而此时IPv6正好出来了。
1998年,我们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开始做IPv6。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既有IPv4也有IPv6,而我们在吴建平院士的领导下,选择建设一个纯IPv6网络,也就是CERNET2。随后,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我们开始从学习国外的技术,到参与IPv6标准的制定和同步的科研。现在,在IPv6领域,中国是领先的。
我认为波斯塔尔奖并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而是对中国整个学术界、工业界的努力和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肯定。
问:从IPv4到IPv6,未来将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李星:当全面过渡到IPv6以后,由于地址非常多,可以万物互联,可以机器人和人之间互联,肯定会产生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体验。现在大家家里的物联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物联网,它是和云连接的,都是受同一个厂家控制——比如某个厂家的摄像头只能用这个厂家的云来连接。真正的物联网应该是各厂家能互通,那时物联网的生命力就非常强了。
同时,IPv6可以让网络的安全性进一步增强。如今,我们的设备很多的时候很难溯源。实际上,不同的人应该依据不同的地址管理不同的设备,IPv4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很多设备共用同一个地址。未来,同一个物品的不同责任、不同权限、不同安全性可以通过IPv6区分开来了。
三十年前,我们做IPv4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后来会有那么多的应用成长出来。国家的政策非常英明,要推动纯IPv6的规模部署。当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就会成长出大家都想象不到的事物。
问:站在三十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如何评价目前中国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技术的发展水平?
李星:目前,给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其实,中美既是互联网技术的贡献者,又是受益者。
我记得曾经国外某著名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访问中国的时候,原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安排了一个圆桌研讨会。在会上,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是在美国诞生,而非在其他国家诞生?如果希望第二代、第三代或第N代互联网能在中国诞生,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副总裁回答,首先,要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好处是会促进伟大的想法的出现。实际上,虽然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得很快,但其实大家擅长的是从1到10,然而如何从0到1,是不太擅长的。不仅仅是互联网,其他的技术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就能够推动从0到1的出现。
其次,当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伟大的人物就会出现。有时候,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一代又一代引领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问:从应用端来看,未来还会迎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您对未来的展望是什么样的?
李星:三十多年前,当互联网还未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我当时就像是一个布道者,到处宣传互联网的好处。
那时人们在讨论,互联网到底可以与人类的哪些发明相媲美?有人说是蒸汽机,有人说是电,甚至有人说可以和人类发现的火相媲美。火的出现促使猿人变成现代人,而互联网的发明也会带来全新的人类。未来,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
三十年前,在研究互联网的时候,我们这些工程师、科学家有一句名言叫做“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我认为现在、未来,这句话依然适用。
点击图片查看采访视频↓
整理自央广网《V领——忆网事,向新行》节目
责编: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