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他参加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1年后,65岁的老人在退休之后又参加了第五次全国少代会。他就是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庙前镇井岗小学退休教师郑琦。为了学生,他丢了15年“饭碗”;为了孩子,他退休后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守在乡下。47年从教生涯演绎了无悔人生,被称为师德楷模。
立足乡村,红领巾事业点燃自己,也照亮孩子们
到2000年,郑琦老师已从教42年。40多年来,红领巾事业一直伴随他走过春夏秋冬。
2000年秋天,他退休了,看到节假日无所事事的孩子们漫山遍野地疯跑,郑老师感到自己身上依然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在这一年,他毅然卖掉老家的房子,说服老伴和三个儿女,在桐树垭村的水牛山下买了一栋“连三间”的农舍,为附近的孩子们建起了一个活动中心。两老起早贪黑,对房子进行装修改造。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硬是搬走了100多立方米土石,平整了800多平方米的场地,在昔日荆棘丛中建起了花园、果园、菜地,铺设了石子路,垒起了乒乓球台、花坛,制作了石桌、石凳,种植了草坪和风景树、花卉,还建起了藏书3000多册的图书室。为了建辅导站,郑琦先后投资5.6万元,至今还有近万元借款没有还清。
2000年10月,郑琦的“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挂牌成立了。从此,那些双休日、节假日呆在家里的孩子们,那些把校外时间用在游戏室、网吧的孩子们,都慢慢被吸引来了。为了丰富辅导站活动内容和形式,郑琦还利用假日,组织孩子们开展爬山、参观、访问等室外活动。郑琦创办的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如今已成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郑琦的家也成为了“宜昌市文化科技中心户”。4年多来,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达1.5万多人次,日流量达20多人次,最多时一天达到300人。
有教无类,关爱孤弱少年,爱心滋润每一片绿叶
在郑老师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作为老师,就要像园丁那样,用爱心滋润每一片绿叶。
残疾少年,“留守”学生,困难孩子,都是郑琦的“心病”。师爱让他一次又一次地伸出双手,拥抱那些无力无助的“天使”。
当阳是全国接收三峡移民最多的县级市,有近8000人。庙前镇又是当阳市安置三峡移民最多的乡镇,多达1552人。郑琦说:“移民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子女成长。”近年来,郑老师走访和帮扶移民子女就有30多人。
今年春天,人们经常可以看见,桐树垭的水牛山下,金黄色的油菜花儿丛中,郑琦牵着两名少年徜徉其间,笑声朗朗,一老两少格外亲密。
其中一位少年叫魏明,因为智力发展缓慢,读到四年级1到10都数不过来,连笔也不会拿,家长只好让他辍学在家。2004年春,魏明的爸爸要到广东打工,临行前找到郑琦老师,希望他能教魏明认几个字。郑琦当即应承下来,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学生。他将魏明接到家里,老伴管吃住,郑琦管教书,在这个家庭里进行着充满爱心的一帮一的“特殊教育”。郑琦采取多次再现、趣味引导、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从汉语拼音、读数写数教起,拼读音节,认读汉字,练习书写,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等。
现在,魏明不仅学会了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从1数到1000,能认识上千个汉字,能通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而且拼音和汉字都写得不错。
今年4月13日,郑琦来到烟集中学学生寝室,他细心地掀开一个学生床上的被褥,看到没有枕头,床单也破了,说:“这个星期天到我家里去一趟,拿个枕头和床单来。”这个学生边点头边流泪。
这个学生叫周志富,是三峡库区秭归县的首批移民子女。1996年,周志富刚上小学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周志富成了“留守儿童”。郑琦把周志富领进了自己那间12平方米的宿舍,从此,郑琦既当教师又当家长。周志富在郑老师家一住就是4年。
“把石头焐热”,不让孩子失足,他的责任半径是那么长
谈起郑琦,原当阳市庙前镇井岗村党支部书记、70岁的张希珍介绍说:“郑琦这个典型不是‘找’出来的,他是硬‘干’出来的。当地调皮的学生都得过他的手,有的跟他同睡同吃同学习,受他感染,被他教育得服服帖帖。”
井岗村有个叫于建明的青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今年29岁的于建明读小学二年级时,调皮贪玩,打架斗殴,无故旷课,老师、家长都没办法。郑琦发现这一苗头,主动找于建明的父母商量,不能让孩子走上歪路,并决定将于建明接到学校“管管”。于是,郑琦将于建明接至学校的宿舍,与他同吃同住同学习长达一个多月。郑琦说:“只有水平低的老师,哪有管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头,我也要把他焐热。”
于建明果真捣蛋得很。一天晚上,他怕做作业,趁郑琦办公的机会偷偷跑了。郑琦回头见人不在,赶紧追赶,将调皮鬼追了十多里路。于建明见郑老师追上了,赶紧躲进瓦家河边的竹林。郑琦硬是把他拧了回来,细细地给他讲道理,于建明终于幡然醒悟。如今的于建明为人处事规规矩矩,已成为运输专业户。
既立足三尺讲台,又跨越三尺讲台。郑琦曾说:“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负责,还要对孩子们将来的成人和成才负责。”也就是说,他是以“对孩子负责一辈子”为“半径”来划分自己的责任范围。
9年前,当阳市庙前镇清坪河村青年阮建平中考落榜,心灰意冷。郑琦知道后,便找昔日的学生阮建平谈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不上高中,也可以当状元。你家后面不是有一片荒山吗?开发出来种上果树,就成了金山。”阮建平不懂果树栽培技术,家里又穷。于是,郑琦自己掏钱,帮他订了几年的《中国果树》、《农家顾问》等杂志。后来他又帮忙跑科委、跑果树公司咨询,并选定了金水柑、关公李品种。在郑琦的帮助下,阮建平历经4年的创业,把3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2000年年底,当第一批金水柑成熟时,阮建平给恩师郑琦送去一筐又大又甜的金水柑。郑琦又劝导他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你要是真感谢我,就把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的群众,带领他们尽快富起来。”阮建平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几年来,在阮建平的帮扶下,20多个农户发展果林1000多亩,全部走上了致富路。
执著追求,怀着赤子之心,四十七年演绎无悔人生
1958年7月,郑琦从当阳师范初师毕业。热血沸腾的他,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山区陈院乡王家?小学任教。在这个只有20多名学生的单人教学点,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在这里,他组织了少先队;在这里,他开启了一生孜孜以求的红领巾事业。
此后,郑琦先后调动过三次。无论在哪里工作,无论在什么环境,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心爱的事业之中,为之痴迷、陶醉,甚至不顾一切。
1963年春,郑琦所在的小学错误处理了一名学生。郑琦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学生辩护,他说:“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如果能够时刻规范或控制自己的言行,还要我们这些老师做什么?”从此,“实属不堪改造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工作被开除,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为了这一仗义执言,郑琦整整付出了15年的代价。曾经很多人对郑琦的这种举动不理解:就为保护一个小学生,代价这么惨重,值得吗?郑琦却平静地说:“学校的一个错误决定,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我无怨无悔!”
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的郑琦重新走上讲台,他被调到当阳市烟集小学工作;一年后他又主动申请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庙前井岗小学任教。就在那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他一直干到退休。
恢复工作后的郑琦深感失去的时间太多,为孩子们奉献得太少,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心爱的教育事业之中,他成了学校最忙碌的人。
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郑琦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看到节假日孩子们整天无所事事,他倡导组建了9个校外“少年之家”;为解决活动资金问题,他倡导成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每逢节假日,他都要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984年,郑琦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并光荣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载誉归来,他时刻铭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少代会上关于“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丽的事业”的嘱托,抱定了把终生献给红领巾事业的决心。他常说,红领巾事业是党的事业。他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写于1984年6月。他对党组织的渴盼之情,足足坚持了20年。20年风雨兼程,20年痴心不改。
2004年7月1日,64岁的郑琦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实现了他终生的夙愿。这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