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宪亮教授
本报记者 陈宝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门学校,后又历经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黄河水利学院、黄河水利学校等历史沿革,为国家的水利事业培养了大批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学院76年的发展史一直与黄河密不可分。近年来,学院的办学规模发展很快,办学条件也有了质的改善,但是学院仍坚持立足水利行业,面向河南,面向黄河,为水利事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适用人才。日前,记者就学校办学思路采访了院长刘宪亮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院长,前一段时间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中,有条件的学校大都是专科争着升本科,本科争着增设硕士点、博士点,而你们却没有这么做。不少学校的兴奋点都在原有行业背景基础上扩大专业履盖面,横向发展,而你们仍坚持以水利为主,面向黄河流域。请谈谈你的见解。
刘宪亮(以下简称刘):我们的坚持基于我们的办学思想。我们学院的发展规划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即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要协调发展,其中核心是效益。像我们这种有76年历史的老校,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前面,我们认为社会效益最终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升格,那么你就要抓住机遇;当你培养的人才层次在目前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是大量需缺的,你就要适当扩招,而这时候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学校的毕业生2004年就业率达到94.27%,这说明培养的学生质量是过硬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当然,随着行业生产水平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会产生对大量的本科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那时需要我们升本科时我们也不会退缩。关键是要有所准备。
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基于我们对水利事业的了解,对黄河的了解。纵观历史,任何一届政府都会把“治黄”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办。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工作思路有了很大调整,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发达国家的水力资源、水资源利用率都相当高,有的国家水力资源开发接近90%。与他们相比,我国还相差较远。我国的水利事业还要大发展,治理黄河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建设人才,尤其是高职、大专这个层面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人才还是大量需缺的。其实我院这几年专业覆盖面还是有所扩大的,学院已有10系3部,开设了37个专业,新增了交通工程、财经、管理等新学科,但是水利、土木、测绘、机电等老专业仍然是重点,是拳头。
我们现在不再隶属于水利部,归河南省管理。但是我们和水利部门的关系依然密切,和企业的关系依然密切。这就说明我们不再是企业办学,而是由教育部门办,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企业急需之人。这样关系就理顺了。
记:不追求升格,不急于扩大,那么学校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刘:我们提出建一流学院、示范性学院的目标。提出这一目标的背景是,我院的毕业生将来大部分要走向水利战线。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要以质量为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今天毕业生的质量,决定着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将来水利事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我们在客观上也有自己的优势。我院建校时间长,最早的名称是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门学校,上个世纪40年代改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50年代曾升格为黄河水利学院,在教学上是有根基的。我院在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今年建设期已满,等待验收。我院现有一个国家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工程”,这个专业与“测量工程”专业还是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机械专业是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水力学》和《水利工程制图》是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我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有充分的实习、实训条件。我们除了在校内有水利馆、土木实验中心等一批基础实验馆外,还在黄河中游各地的大型水利工程和水利管理部门,如小浪底、三门峡、花园口等建有3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其中,花园口水文站的情况最典型,水流、泥沙情况最复杂,仪器设备在世界上堪称一流。在这些地方,都有我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其中很多人就是我校的校友。
《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7日第7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