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袁占亭教授,中共党员,曾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甘肃省重点学科"制造业信息化系统" 学科带头人。国家" 百千万"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996 年,当选为中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 年当选甘肃省"333"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01 年当选甘肃省"555"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担任的技术职务有中国电子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兰州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电机学会副理事长等。担任的社会职务有甘肃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兰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甘肃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专家组副组长、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等。
记者:袁校长,您好。我们知道兰州理工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始时间非常早。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袁校长:好的。我们兰州理工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一直追溯到80 年代,是从当时的单机教务排课调度系统、财务工资管理、人事管理系统等开始的。当时的信息化工作仅仅局限在部门内进行。在80 年代末引入Novell 局域网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使单位内产生的信息可以向兄弟部门提供。而信息化工作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得以应用还是在96年底建立了甘肃工业大学校园网之后。
记者:也就是说当时甘肃工业大学校园网的建立对后来的兰州理工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吗?
袁校长:是的。甘肃工业大学校园网的成立是一个起点,从97年开始,兰州理工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1997年初,学校与CERNERT(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联通并成为其三级节点之一,这就为我校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十五期间以来,学校党政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投资500余万元,通过1999年、2001年二期校园网工程的建设,实现了校园内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的网络连接,覆盖了校园的主要区域,并初步完成了校内各部门的信息设,实现了Internet 主要服务功能。2002 年我们又开始进行第三期校园网工程建设,完成了东、西校区的1000M 光纤互联,完成了教工住宅楼、附属中学、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网络布线工程;到2003 年,我们还获得国家投资共计800 万元来进行" 西部校园网建设"。工程完成后预期我校校园网终端接点将达到6000 多个,并覆盖距离4.5 公里的西校区,主干为4节点的1000M环形网,广域网1000M接入CERNET,还能够实现多种接入方式的并存。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就使得校园网覆盖了全校的教学、科研楼、学生宿舍及教工住宅。2003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IP电话与无线局域网系统,9月份两系统投入运行;目前,IP电话系统已覆盖了主校区及西校区,各个职能部门、系部院及校领导都使用上了Cisco 系列IP话机及软电话,高质量的通话质量、便捷的操作方法及低廉的通讯价格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我校成为了西部地区最大规模部署IP phone 系统并全面应用呼叫管理器设备管理接入CERNETVoIP系统的学校;无线局域网系统采用Cisco 公司的系列产品,网络支持802.11b和802.11a两种协议,接入用户最大连接速率可达到54Mbps,目前无线网部署了图书馆、逸夫科技馆、办公楼及大学生活动中心四个建筑物,连接用户最大支持1000 点,使用效果良好,明年学校准备进一步投入经费扩大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至此,可以说我们学校的网络建设的硬件部分已经阶段性的完成了。
记者:在这样的硬件条件下,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园网应用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
袁校长:校园网为我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Internet 服务和网络应用资源。目前,在我们的网络上运行着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就业指导、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财务管理等十几个管理应用系统;同时网上还运行着各种数据库系统,总容量达到4T。学校集中管理了24个多媒体教室,500 多台联网微机,可供老师、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我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于2000 年8 月从清华大学引进的,学校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以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了OA 系统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总体协调和实施。前期,网络信息中心人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四期对网络信息员和中层干部和校领导的培训工作;国资处积极配合,在设备保证和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2000年11月由校办、党办牵头,各职能部门及时采集、分类和录入原始数据;2001年元月1日OA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开始试运行,网上办公和传统办公并行操作,各信息员能够熟练操作并掌握OA系统的各项功能,学校各部门能积极配合发布信息,广大干部和教师在网上积极查阅学校有关文件、通知,并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传递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极大提高了学校办公效率,并为数字校园的各项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数字校园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倡导、并积极建设的。兰州理工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有什么特色?它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袁校长:"数字校园"是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我校2000 年底就提出建设“数字校园”,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小组的全面协调下,以各职能部门牵头,并由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与网络信息中心及系院的技术人员联合成立分支工程项目或应用项目的技术小组,负责项目的设计、开发等任务。我校“数字校园”目前正逐步形成四个中心:
1)、教学中心:以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业务为核心,包含了对学生(本科、研究生)的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评估、毕业生分配管理等等
2)、资源中心:形成电子课件库、音视频媒体库、电子图书、考题库、科技成果与论文库、电子学报等等
3)、管理中心:包含学校职能部门的各项管理功能如人事、资产、后勤、产业、科研、学科建设等等
4)、信息中心:形成全校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宣传、讨论、交流与反馈建立在校园网络系统上,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外界媒体建立一个信息渠道。
记者:兰州理工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一个很好的范例。您认为兰州理工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甘肃省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袁校长:我们在积极推进本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在为甘肃省的信息化建设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具体来说,1999 年,当时的甘肃工业大学就承担了张掖地区信息港的整体建设;2000 年,学校承接设计了兰州市信息港;2002 年,学校承接“863”项目:甘肃省有色行业ERP/ 机械行业三维CAD 应用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学校与甘肃省的企业及地区之间建立了多种合作,通过发挥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的多项科研成果已在企业应用,例如:白银铝厂阳极培烧综合自动化系统,其控制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掌握这种技术的第三个国家,运行三年来,新增利润3000 万元/年。另外我校也成为了企业及地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大型企业和工业经济发达地区派科技助理等是我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四项举措。
记者:我们回顾兰州理工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其实可以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认为兰州理工大学有什么经验是值得其他兄弟教育单位借鉴的吗?
袁校长: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觉得有这样几条基本经验可以提供参考的:
1、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获得了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99年就成立了由校领导和各职能处室干部组成的“甘肃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协调领导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意识超前,指导思想明确。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遵循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以我为主、联合建设;需求为本,应用推动”的指导思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不求最高,但求实用,边建边用,其目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服务。
3、措施得力,效益为先。这几年的建设,我们一直本着上述的指导思想,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自己开发,不仅给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培养了一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队伍。
4、以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为中心。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是为应用系统服务的,而应用系统必须具有丰富的数据库。
5、积极倡导数字化校园概念。"数字化校园"是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同时,它又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记者:非常感谢袁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兰州理工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蒸蒸日上。
袁校长:谢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