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谈:面临数字化转型 信息化部门的挑战与行动
中国教育网络 2023-12-19
研讨会现场
11月29日,在“2023中国高校CIO论坛”上,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东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办公室主任李海雄、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许卓斌、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奎晓燕等来自多所高校的领导围绕“数字化转型下的高校信息化创新探索与实践”主题,就高校信息化的挑战、高校信息化实践成果、高校信息化的创新思路等话题展开讨论。专题讨论由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锁志海主持。
锁志海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张蓓:没有强大的团队,就无法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工作
张蓓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众所周知,在数字化转型中,机制体制、技术建设和理念思想等都是影响建设效果的关键。而经费体制不完善可能是高校数字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从北京大学的经验看,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经费体制建设。
首先,常规经费的设置十分必要。数字化工作的推进需要一个稳定的、定期拨款的机制,以便能够快速、顺利地完成基本工作。没有这个基础,很多事情都将变得困难重重。
其次,项目经费也需要重点关注。希望能够制定明确的经费标准,使得项目经费更加规范化,推动更加稳定。对于信息化部门主任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最后,人员经费同样至关重要。信息化部门主任必须努力争取足够的人员经费。没有强大的团队,就无法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工作。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经济体制问题,需要与学校充分沟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
总之,信息化部门主任应树立服务意识。作为为各个业务单位提供服务的部门,应该紧密关联业务部门,确保信息化工作与业务的顺畅协调。在基础设施稳定的同时,更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在协调业务问题时才能更容易获得支持。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关心经费体制的建设,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任务。
李海雄:数字化转型,校内外协同合作是关键
李海雄 东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办公室主任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全校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从零开始构建OA等系统相对容易,但要利用信息化基础赋能业务需求、学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想要实现从一线信息化工作转向全局性的、更高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整个学校的各方面的动员与合作。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东北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与企业合作,以高效能、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一号通平台的建设;在智能问答和志愿指导等领域进行探索,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此外,还着重探索了人工智能领域,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了一些应用场景的探索,包括语音模型、视频会议等。同时,与计算机学院合作,进行了知识图谱的研究,以推动人才培养。
许卓斌:让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数字化发展
许卓斌 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
从多年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人和经费的挑战。一是人员紧张。不少学校目前在缩编,行政和技术人员的编制受限,难以提供更让师生满意的精细的信息化服务。二是社会近年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较大,给出了较高的待遇和薪资,使得高校留住信息化人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两项挑战既是老生常谈,但又非常影响信息化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实现创新?厦门大学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在数据治理、数据总线和代码平台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很多问题逐渐超出技术范畴,涉及管理层面,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也需要同业务部门协力解决业务层面的许多问题。
厦门大学近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几项创新工作:
首先,在疫情期间,学校领导特别关心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要求我们筹措资源对学校宿舍的上网质量进行全面提升。学校在部署“免费米饭”“免费饮用水”服务的情况下,又启动了名为“新囊萤计划”的免费校园网项目,目的是为师生提供全校区包含学生宿舍区域的免费无线互联网服务。学校筹措多种资源,刚刚完成了16000个学生宿舍“一舍一AP”的无线网改造,并为每位在读学生提供“一人一账号”的免费互联网带宽接入服务,为学生数字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其次,学校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中积累了海量的信息数据,应用大数据进行校园管理服务的创新。学校每年举办大数据应用大赛,发动学生参与,去年的大赛主题是与学校后勤部门合作,将学校的校园无线网接入认证数据、教室课程排课数据、食堂消费刷卡数据,对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后,提供给参赛团队下载,让参赛团队各显神通设计算法来分析预测哪个食堂会出现拥堵,以算法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来评出比赛名次。
今年的大赛主题则是和学校图书馆合作,在脱敏处理后公开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和学术数据库访问记录,让参赛团队设计相关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模型。这类比赛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大数据应用建设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以及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成效很好。
再次,我们还在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校园的应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除了传统的人脸识别相关应用之外,还在服务支持方面尝试应用了大模型和AIGC技术。以信息化部门的各类技术支持服务为例,经过长期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学校各类信息化服务和应用系统的使用手册数量繁多,我们的技术支持人员在学习掌握这些手册,整理这些技术内容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效果欠佳。在看到大模型和AIGC的能力之后,我们尝试通过该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对大量技术手册的自动学习,对用户提问的自动回复。目前试用效果非常不错,我们计划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学校各个业务部门的服务咨询工作中,相信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咨询服务能力。
奎晓燕:清晰认识高校信息化工作的两个重要特点
奎晓燕 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
我是从计算机系转入网络信息中心,这一身份的转变,对我来说其实是挺大的一个转变。首先是心态的转变。在计算机学院,我们收获更多的是表扬和夸奖。在网络信息中心,面对的更多的是批评。这从一个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是支持服务部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出成绩不容易,但被看到问题很容易。这是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特点,每一个信息化工作人员必须去面对这样的工作特点。
还有一个转变,就是参加会议、与各部门沟通情况的变化。原来在院系,参加的会议并不多,但来到信息化部门后,我发现需要我们参加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会议非常多,各种与全校各部门的沟通特别多。这正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信息化工作是全局性的,是与全校各个业务部门各项事务息息相关的。这又是信息化部门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两点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其实是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的,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做好信息化工作。
就中南大学的信息化工作来说,我们2024年和2025年将专注于信息化的提质改造,在此目标下,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作为主导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如何顺应国家要求?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尤其在经费有限、职工年龄偏大的情况下,实现数字化成功的转型?路阻且长,但我们必须接受新的挑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调动有限资源,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
本文根据2023中国高校CIO论坛“数字化转型下的高校信息化创新探索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内容整理